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
這場會議,吸引了許多歷史名人的目光,其中有一位參會的特殊客人,這位客人身材高大威嚴,卻帶著一股文雅的氣質。
進入會議廳后,周總理便親切地朝這位素未謀面的客人走來,將他介紹給了毛主席。
“主席,這位便是前朝王爺兼的禁衛軍司令,還請您安排個工作。”
毛主席面帶微笑地走到他面前,握著他的手開玩笑的說道:
“一臉書生氣,不像是大將軍啊。”
二人由此相識,而這位清朝王爺的命運也在此刻迎來他截然不同的人生。
晚清王爺的前半生
能備受周恩來總理和毛主席的贊揚和賞識,此人一定非同一般。
事實上,此人是光緒帝的胞弟,也就是宣統帝溥儀的七叔愛新覺羅·載濤,他的一生充滿了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
一八八七年,愛新覺羅載濤在北京出生,成為光緒帝同父異母的弟弟。
他從小就備受寵愛,被譽為濤貝勒、濤七爺,是當時晚清貴族中的權貴,三歲時,被任命為清朝的鎮國將軍,負責禁衛軍的指揮工作,而正是這個職位也讓他在后來動蕩的形勢下差點卷入政治旋渦。
當溥儀繼位后,他的皇叔載灃被任命為攝政王,隨后由載灃、載洵、載濤三兄弟分割了清朝的軍權。
1910年,23歲他已是訓練禁衛軍大臣,此時年紀輕輕的他同時被派為軍事考察團團長,帶領著17人的軍事代表團展開了對日本、美國等八國陸軍的考察。
除了政治地位,載濤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紳士。他不僅騎術高超,能準確地判斷一匹馬的年齡、產地和用途,還對養馬、相馬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為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識,載濤曾前往法國騎兵學校學習騎術,回國后他以此為根基,專門負責訓練禁衛軍,成為一位有實力的貴族子弟。
另外,載濤還對天文學有著深厚的興趣。
他的日記中詳細記錄了他觀察到的哈雷彗星、五星連珠等天文現象,這在晚清皇室的奢靡頹廢中是極為難得的,當時老百姓都知道這位才華橫溢、有勇有謀的大將軍。
然而隨著晚清政府的崩塌,這位英雄開始了與前半生截然不同的生活。
寧撿破爛,不做漢奸
而載濤之所以被毛主席和周總理看重,也是因為他在這段艱難的時光中,展現出了寧折不彎的高尚品質。
命運多舛,清朝滅亡后,載濤一家三十多口人艱難謀生,他面臨著如何養活一家人的艱難處境。
最終,在1929年,為了生計,他只好將貝勒府賣給了當時的輔仁大學,祖產盡失。
在清末的某個寒冷冬天,寒風呼嘯著從老北京的街巷中穿過。
天還未亮,載濤已經身穿一件破舊的衣物,來到盛德門外擺起了攤位,將曾經被奉為寶物的器具低價出售,收攤之前,載濤還會去撿一些破爛來換取一點生活所需。
從高高在上的王爺到一無所有,載濤的生活似乎陷入了無邊無際的黑暗中。
然而,他那時也不是沒有別的選擇,載濤的身份一直是塊香餑餑,早就吸引了各種勢力的注視。
日本人對他進行了威脅和利誘,承諾給予他高官厚祿,希望載濤加入他們,溥儀在成立偽滿洲國期間,也積極尋找他,希望他能像過去一樣輔佐自己。
然而,載濤并沒有為這些利益所動搖。
他在自己的門上掛起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四個簡單的字:“平淡天真”,向來者表明著心意。
為了將載濤請來,日本戰犯土肥原賢二更是費盡心機,但載濤仍然拒絕了成為偽滿洲國親王的條件。
土肥原賢二最后怒不可遏,用槍指著載濤的腦袋,欲扳動扳機。
然而,載濤毫不畏懼地上前堵住了槍口,冷冰冰地說道:“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做賣國賊,祖先的墳墓就在這里,我寧愿陪伴他們一同離去。”
土肥原賢二最終也沒敢扣下扳機,憤怒地帶著手下離開了現場。
到了1935年春天,溥儀回到東陵掃墓,日本特務動員清朝的遺老遺少前去迎接。
然而,載濤義正辭嚴地表示,他絕不留戀過去的清朝,也不歡迎所謂的康德皇帝回來掃墓。
不久之后,漢奸王揖堂也請求載濤出山,想要拉攏他。
然而,載濤直接給了他一個冷板凳:“我可坐不起日本人的小臥車,不如騎著我破舊的自行車自由自在,請您饒了我吧。”
隨后軍閥張作霖以賽馬為借口試圖請載濤為官,然而,載濤則以自己短見薄識為由婉拒了這個邀請。
北平和平解放后,載濤所在的街道派出所所長登門拜訪。
他表示,載濤雖是晚清皇族,但其高尚的氣節深受人們愛戴,現在代表民眾真誠地邀請他參加社區工作,載濤沒有拒絕,很快就融入了人民群眾中,隨后他也將迎來自己人生的徹底改變。
從王爺到高級干部
載濤與毛主席的初次相識,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6月,當時載濤被毛主席批準參加了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毛主席對這位大將軍的事跡早有耳聞。
只是沒想到,見到載濤本人后,竟是這樣一副文質彬彬的書生形象,于是才有了開頭那一幕,載濤聽完主席幽默風趣的話語,也一愣,沒想到主席如此平易近人,二人的交集也就此展開。
在會議期間,周恩來向載濤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他能向政府提出一些建議。
一時間,載濤感到壓力重重,因為久未涉政的他并不知道如何提出對國家有價值的議案。
直到好友李濟深、蔣光鼎提醒他說一些軍馬方向的建議,載濤才恍然大悟,決定以馬政為議案。
載濤對馬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專長,早年,他曾親自深入各國考察和學習,見證了馬匹在軍事運輸和作戰中的關鍵地位。
因此,在提出建議的文件中,載濤詳細說明了我國仍然需要依賴馬匹進行軍事運用的現實。
他強調了改良馬種、發展軍馬生產和管理的重要性,并得到了李濟深、蔣光鼎等人的認同和支持,他們附上了自己的簽名,將這個建議呈交給了周總理。
周總理看完對這一建議贊不絕口,并立即將載濤的建議呈交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對這一建議高度重視,批示組建軍馬局,并決定落實軍馬的生產和管理,朱德總司令也發出指示,要加強對馬政的重視。
1950年8月10日,毛主席親自簽署委任令,任命載濤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馬政局的顧問,同時,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弼馬溫”。
隨后,載濤正式開始視察和指導軍馬改良工作。
他深入各地的軍事基地,了解實際情況,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在他的努力下,軍馬的生產和管理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對國家安全和軍隊戰斗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期間,由于敵方掌握了優越的制空權,我方基地被敵方的戰斗機一頓狂轟濫炸,緊急需要物資補給。
戰局陷入危急時刻,這時候馬政局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他親自率領工作人員前往各地征集軍馬。
利用他對馬的了解,在短時間內挑選出了2.5萬匹軍馬,送去了鴨綠江戰場,為扭轉戰況起到了做出了突出貢獻。
還利用他的馬匹、馬車和周邊地理知識,為志愿軍提供運輸和補給線的計劃和組織方面的建議。
1954年9月19日,載濤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以政協委員身份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為國家作出了更多的貢獻。
在參加會議期間,載濤深感自己的變化,從一個王爺變成了一位高級干部,這個轉變對于愛新覺羅家族的老少成員來說,也深感榮耀和自豪之情。
望著逐漸充實的歲月,載濤不時寫信給毛主席,表達對他的感激之情。
他對毛主席的了解和贊嘆由衷地從心底涌出,認為毛主席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和偉大的人物。
載濤決心要將毛主席的知遇之恩報答到底,他暗暗發誓,要為國家的軍馬建設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為了將工作做到最好,那時六十多歲的載濤每天騎著自行車來到離家二十多公里的馬政局,即使是在惡劣的天氣下,也沒有遲到過。
他堅持親自視察各地的軍馬生產,并不斷傳授改良馬種的技術。
載濤與毛主席的深厚友誼
然而載濤不僅感受到毛主席的知遇之恩,還感受到了來自毛主席前所未有的深情厚誼。
某天,他正在開會,接到家里的電話,得知北房塌了一個大窟窿,需要他趕緊回去修房。
當同志們都關切地問他發生了什么事,他幽默地回答道:“老天爺不作美,房子塌了,我怎么修得起房子啊!”
這番玩笑話雖然讓大家放松了一些,但載濤卻有些無奈和困窘。
前文有提到過,載濤迫于生計賣了自己的貝勒府。
要知道,在晚清時期,一所貝勒府不僅具有歷史和文化的價值,光其建筑結構和裝飾就能換一筆可觀的財產了,那為何載濤還是過上了修不起房子的境地呢。
原來,載濤當時低價將貝勒府賣給了輔仁大學,得到了6000元的就制人民幣。
拿到這筆錢后,他搬進了山老胡同,剩下的錢沒有為自己換任何舒適的生活物資,而是用這筆錢進行一系列的投資和捐助,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拿到6000元后,載濤將這些錢相繼花在了勝利公債、公司投資、捐獻飛機大炮工程、水災救助,最后還有前妻的埋葬遷移費用上,最后僅剩下800元了。
由于載濤平時也一直在做一些小公益,這導致了他每月124元的顧問薪金和66元的房租補貼,也不足以支付得起每月約為200余元的開銷。
顯然,載濤的生活在當時出現的困難主要源于他慷慨地投資在了國家建設、購買公債以及捐贈上。
而這一事實讓毛主席在一次座談會上知道了,毛主席當即說道:“聽到載濤同志家里不寬裕,沒錢修房子,便從我的稿費里拿出2000元給載濤同志修房吧。”
座談會結束后,章士釗先生專程將這筆稿費送到了載濤的家里。
當載濤接到這筆錢時,激動得流下了熱淚,他誠懇地對章士釗表達了對毛主席的感激,送走了章士釗后,載濤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他回到屋內匆匆拿起筆再次給毛主席寫信,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而毛主席對載濤的支持和幫助不僅體現在了生活中,還體現在對載濤家族的關照上。
1955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間隙,毛主席詢問載濤:“載濤同志,是否與溥儀還有聯系。”
載濤心里一緊張,表示:“溥儀是戰犯,我怎么能與他來往呢?”
毛主席微笑著說:“新中國消滅的是剝削階級,又不是某個人,愛新覺羅家族也應該去幫助正在進步的溥儀,溥儀學習得不錯,希望載濤同志去看看他。”
載濤這才放下心來,激動地答應道:“好,我去看看他們。”
載濤和溥儀是叔侄關系,但由于理念不合,在新中國成立后分道揚鑣,然而,在歷史的洪流下,他感到家人擁抱在一起的必要性。
在毛主席的關心下,市政府為載濤安排了與他侄子見面的機會,并特地安排了他見溥儀的事宜。
1955年,載濤獲準去看望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的侄子溥儀。
溥儀沒有心理準備,猛然間見到他,微愣了幾秒后,撲過去抱著載濤喊了聲七叔,隨后嚎啕大哭。
而這聲七叔不知道隔了多少風霜歲月,上一次溥儀叫載濤七叔,還是溥儀三歲被抱進皇宮前。
他們兩位,一位是末代皇帝,一位是末代皇叔,此情此景,令人感慨萬千。
1959年,溥儀由于表現優秀,獲得了特赦,他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投入了黨的建設中,一些老人,也在政府的關懷下,過上了安寧幸福的晚年生活,不禁感慨萬千,決心與自己的家族一起進步。
可以看出,毛主席對載濤的知遇之恩和親情關懷,不僅是對一個個體的關心,更是對整個國家建設事業的重視和支持。
正是有這樣一種關懷和親情,才有了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
1970年,載濤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3歲。
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愛新覺羅載濤的一生經歷了風云激蕩,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成為后人緬懷的對象。
結語:
從清朝末年的賣貝勒府到破自行車的運送破爛,再到成為新中國的一位高級干部,載濤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拒絕了賣國賊的誘惑,寧愿選擇餓死也不做人民的敵人,他堅守著初心,為了自己的信念,為了祖國的繁榮和幸福。
無論當王爺、撿破爛,還是成為將軍,他都沒有丟掉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尊嚴。
愛新覺羅載濤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勇氣和才華使得他成為那個時代的閃亮之星,他的傳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