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18日,一段神秘戰機在成都上空完成“空中漂移”的視頻,引起關注。畫面中,一架黑色無尾翼戰機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急轉,機身緊貼樹梢低空掠過,其機動性之強,瞬間點燃了大眾對先進戰機的好奇與探索熱情。網友驚嘆“這簡直是空中秋名山車神”,也在猜測這架完成“超機動動作”的神秘戰機,究竟是不是成飛的殲-36?
此次事件中的戰機外形與2024年底曝光的六代機試飛畫面高度吻合。根據此前多方分析,成飛殲-36采用無垂尾飛翼布局,形似“銀杏葉”,機身長約23米,配備三臺發動機,主攻隱身與超音速巡航能力。而沈飛殲-50則被描述為“褐雨燕”造型,采用后掠翼設計,機翼可折疊,尺寸更小(約21米),機動性更強,被視為未來航母艦載機的候選機型。
傳統飛翼布局因缺乏尾翼,通常依賴矢量推力實現機動,視頻中戰機的小半徑轉彎與低空姿態調整,讓人驚奇。殲-36的三發矢量推進系統可能通過復雜的氣動控制算法突破飛翼布局的機動限制,其背部第三臺發動機或為高難度動作提供額外動力冗余。
事件引發的討論遠超技術層面。有網友調侃:“這機動性,F-22看了要自閉,F-35直接退群”,更多人將動作與實戰價值關聯:“未來空戰拼的不是隱身,而是誰能先讓對方飛行員吐在座艙里”。亦有觀察者認為——選擇在美軍“NGAD”六代機項目停滯、F-47概念圖遭群嘲的節點公開展示,或是中國對“航空規則制定權”的強勢宣示。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分析,此類試飛通常兼具技術驗證與心理威懾雙重目的。殲-36與殲-50的“雙軌并行”研發模式,既覆蓋陸基遠程打擊與艦載敏捷制空的需求,也向外界傳遞中國六代機技術路線的多樣性。美國空軍前飛行員肯尼斯·威爾斯巴赫曾坦言,中國六代機的智能化與能量優勢已形成代差,此次機動展示可能進一步暴露美軍在有人-無人協同、高能武器集成等領域的短板。
對于“超機動是否過時”的爭論,有專家指出,六代機時代的空戰邏輯正在重構:200公里外超視距打擊仍是主流,但近距離格斗能力作為“最后保險”不可偏廢。
然而,俄羅斯軍事專家羅曼·斯科莫羅霍夫提出不同觀點:過度追求機動性可能犧牲隱身與續航,中國選擇同時發展兩款側重不同的六代機,實為應對“西太平洋海空一體戰”的未雨綢繆——殲-36負責穿透敵防空網,殲-50則承擔艦隊防空與快速反應。
成都上空的“空中芭蕾”,既是工程奇跡的具象化,也是大國博弈的隱喻。當網友為戰機機動性喝彩時,美國五角大樓正逐幀分析視頻,試圖破解中國航空工業的“技術密碼”;沈飛與成飛的工程師可能已在為下一代變體機型的試飛倒數。這場“漂移”的真正意義,或許在于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現實:未來空戰的規則書,正被中國以硬核科技重新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