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于我國各種戰機的故事,例如殲16、殲15T等等四代半戰機。今天,我們聊聊解放軍部隊中,承前啟后的重要機型,那就是殲11B。殲11B戰機的出現,結束了我國對俄式戰機的依賴。同時,為之后的殲15、殲16系列戰機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我國殲7系列戰機
首先,我們聊聊八九十年代的技術代差。截止80年代,歐洲各國、美國和蘇聯,主力戰機已經先后進入了四代機時代。作為歐洲航空強國,法國推出了幻影2000戰機。80年代初期,我國還曾經派出考察團,參觀過幻影2000戰機。截至目前,印度和我國東南某省,仍然裝備了一定數量的幻影2000戰機。在80年代,美國先后推出了F14、F15、F16、FA-18等四種不同的四代機。
目前,除了F14系列戰機,全部退役之外,其他三種戰機,仍在不斷地推出改進型,例如F15EX、FA-18E/F-Block3、F16-Block70等等,大體上對標了解放軍部隊的殲16、殲15T、殲10C等機型。80年代,蘇聯作為超級大國,推出了米格29、蘇27兩種四代機。尤其是蘇27戰機,屬于重型四代機。蘇聯、俄羅斯在蘇27戰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改進。
側衛系列戰機,型號復雜龐大
先后推出了蘇30、蘇33、蘇34、蘇35等衍生型號,形成了龐大的側衛戰機家族。那么,同時期的解放軍部隊,戰績什么情況呢?在80年代,我國的殲10戰機項目,剛剛開始啟動,距離定型、批量生產,還有很遠的距離。殲8系列戰機的早期批次,剛剛開始生產,問題很多。這一階段,我國正在努力改進殲7-2、殲7-3等改進批次。
與同時期的歐美蘇戰機相比,代差巨大。而且依靠我國當時的航空工業實力,短時間內,不可能迅速追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從國外進口先進戰機,作為應急和過渡,成為了唯一的選擇。80年代末期,我國與蘇聯的關系全面正常化。趁熱打鐵,1990年,我國從蘇聯訂購了26架蘇27系列戰機,包括了蘇27SK和蘇27UBK。
我國進口了70多架蘇27系列戰機
僅僅1年以后,昔日的“老大哥”分崩離析。俄羅斯繼續履行承諾,1992年開始,向我國交付蘇27系列戰機。在整個90年代,我國分三批,從俄羅斯進口了76架蘇27戰機。截止1999年,70多架蘇27系列戰機,屬于解放軍空軍的絕對主力,也是唯一能夠發射中距彈的機型,雖然僅僅是R27半主動中距彈。
同一時期的東南某省,幻影2000、F16A/B,再加上IDF戰機,四代機數量超過了300架,反而形成了非常明顯的數量、性能優勢,這就是90年代末期的實際情況。僅僅依靠進口戰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解放軍空軍規模龐大,進口戰機數量有限。同時,全部依靠進口戰機,容易受制于人。例如南亞某大國的蘇30MKI戰機,被俄羅斯軍工吃了“20多年”,至今仍未擺脫。
殲11B系列戰機,承前啟后的重要型號
歷經3年的艱苦談判,我國終于從俄羅斯進口了蘇27戰機生產線。由俄羅斯提供關鍵零部件和雷達、發動機,我國開始自己組裝、生產蘇27SK戰機。1998年,第一架國產蘇27SK下線,被稱為殲11A戰機。殲11A戰機,各方面的配置,與俄制原版蘇27SK,基本相當。按照原計劃,殲11A戰機,準備生產200架。但是,實際上僅僅生產了100余架。
因為,對于蘇27戰機的各方面性能,解放軍部隊并不滿意。第一,俄制雷達、電子系統的滯后性,連同時期的殲8H戰機,都看不下去。第二,原版的蘇27系列戰機“死重”太多,嚴重限制了掛載能力。尤其是雷達和航電系統,蘇27SK戰機,使用了1部N001型雷達,采用倒置卡塞格倫天線,整個雷達,全重將近1噸。
殲11B系列戰機,達到了300多架
最大探測距離,號稱100公里。其實,最大截獲目標的距離,在35—60公里之間。除了雷達之外,機載計算機的水平,也是一地雞毛。蘇27SK戰機上的TS100火控計算機,每秒運算能力只有17萬次。這是什么水平呢?美國70年代后期,F15系列戰機的早期批次,火控計算機每秒運算能力只有35萬次.請注意,我國生產殲11A戰機,已經是90年代末期。
與之相比,美國F15系列戰機上使用的美國APG-63系列雷達,整個系統全重只有250公斤。結合各方面的情況,解放軍部隊對于殲11A戰機的各方面性能,并不完全滿意。因此,原計劃生產200架的殲11A戰機,最終,僅僅生產了100余架。那么,俄羅斯能否幫助我國升級殲11A戰機呢?答案是不能。
中期升級之后的殲11BG戰機
首先,90年代末期的俄羅斯,自己也沒有相關的技術儲備。截止2020年代,電子系統建設,仍然是俄羅斯的短板之一。第二,即便俄羅斯愿意幫忙,但肯定會開出“天價”。而且俄羅斯出口武器,喜歡留“坑”,這一點,我國和印度都深有體會。因此,對殲11A戰機,進行全面升級改進,不能依靠俄羅斯,只能我們自己來。
21世紀初期開始,我國開始利用各方面的技術,對殲11A戰機,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進。例如機身很多部位,開始使用復合材料,進行了減重,有利于提升掛載能力。同時,采用了國產1493型平板縫隙雷達、國產的綜合航電系統。2007年,殲11B戰機定型。各方面的性能和配置,明顯優于之前的殲11A和蘇27SK戰機。
我國進口了24架蘇35S戰機
以雷達為例,按照公開介紹,國產1493型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公里,能夠同時追蹤20個目標,并且打擊其中的6個目標。按照國外媒體的分析,我國1493型雷達的綜合性能,與美國APG-66V3、APG-70等型號的雷達,基本相當。不得不說,殲11B戰機在我國屬于承前啟后的重要型號。第一,擺脫了對俄制戰機的進口依賴。
解放軍殲16系列戰機,數量眾多
其次,為我國之后的國產側衛戰機發展,提供了各方面的技術儲備和基礎。在2010年之后,殲11BS、殲15、殲16等戰機先后定型,開始批量裝備部隊。與殲11B戰機之間,都有很大的技術繼承性。以殲15戰機為例,最初期的項目代號,就是殲11C。
解放軍殲20系列戰機編隊
關于解放軍部隊各種機型發展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