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象 無 形
—— 趙規劃山水畫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25年4月19日—5月6日
展覽地點
十竹齋藝術生活館
(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路83號-
清涼山公園大門左側)
藝術家介紹
趙規劃
字肖夫,號天水堂,自稱墨仆巢主,1956年生,安徽省淮北市人,畢業于安徽省藝術學院美術專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第五、六屆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安徽省文聯國畫創作院副院長,安徽省中國畫學會創會副主席,安徽省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安徽省黃賓虹畫院副院長,安徽公麟美術研究院副院長,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館研究員,安徽省書畫院特聘畫師,中國文聯百杰畫家,安徽大學特聘教授,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淮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協第七屆、八屆全國代表。作品參加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美展等。
《蒼山游樂圖》138×70cm
《黃山觀云圖》70×34cm
筆 妙 格 高
——記趙規劃的畫
?陳傳席
中國畫評判標準很多,但格調高,或格調高古為第一要義。畫或書法,格調高古,一切優點都包括了。但格調高古的畫,筆墨功夫必然過硬,筆墨功力不過硬,畫的格調也不會高。
趙規劃的山水畫就屬于格調高古,而且筆墨功力頗深的一家,即是:筆妙格高。
《春山飛流圖》50×50cm
我曾說過,任何畫家繪畫的成功,必歷三境界,必備三特色。三境界即“神于好,精于勤,成于悟”。趙規劃少則愛畫,到處涂鴉,樂此不疲,即初則“神于好”。因愛畫,便欲以畫為業,于是勤于學習,臨摹古今名家作品。后投考安徽省藝術學院美術專業,從事嚴格的美術訓練。畢業后,他決定專門研究山水畫。他對于山水畫,本有很好的基礎。在古今山水畫中,他又特別喜好黃賓虹。學習黃賓虹的畫家很多,但真正理解黃賓虹的人很少很少。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有云:“凡事物之能垂久遠者,必不徒尚華美之觀,而要有切實之體。今人作事,動求好看。茍能好看,則人無不愛,而作者亦頗自喜。轉轉相因,其病遂至不可藥。”黃賓虹的畫,不是“動求好看”,更不是“徒尚華美之觀”,而是“有切實之體”。這“切實之體”非有深刻的研究,非深懂中國傳統者不能識。趙規劃是真正懂得黃賓虹的畫。善學者學其精神,不善學者學其外形。黃賓虹的畫線條功力最深,他完全用傳統的書法線條,尤其是古篆法。其次,黃賓虹畫中的點子也非同一般,他用積墨法畫出點子,豐富而具功力,都超乎常人。黃賓虹曾批評石濤的畫用筆有放無收,而他自己用線則有放有收。
《大江闊千里圖》138×70cm
趙規劃學了黃賓虹的用線,每一根線都有起有收,一波三折,線條立得住,畫就有了骨,而且風骨沉密遒勁,放意縱適。其次他學了黃賓虹的積墨,尤其是他畫中點子,圓潤健勁,蒼秀渾成。但趙規劃學黃賓虹,并不重復黃賓虹。凡善畫者,能與古人合,復能與古人離,會而通之。趙規劃先是與黃賓虹合,后與黃賓虹離。黃賓虹畫以黑密蒼渾見長,他借石濤語云“黑團團里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自詡。這和黃賓虹的反復積染有關;同時,他的眼睛看不清也是原因之一。趙規劃則把黃賓虹的濃密繁復簡化了,他以線條為主,突顯功力。凡畫無功力者,作畫工愈到而格愈卑。凡用筆之簡,又功力深厚者,畫愈簡格愈高,趙規劃的畫正如此。
《云橫秋山》70×34cm
至于三個特色,趙規劃的畫純出于傳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師前人又不同于前人,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其畫氣韻生動,而氣生于筆,筆遺于像,蒼秀渾成,神明煥發,意能隨出:筆妙而格高,又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當代繪畫中,自是突出的一家。
《黃山攬勝圖》96×180cm
趙規劃積學專工、渴驥奔泉,正值藝術創作的黃金階段。希望他更加努力,多讀書,多研究,以廣闊的視野和高遠的格局,使已經獨成一家的藝術風格更突出更成熟。
(作者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美術評論家)
《泉飛一道帶》138×70cm
《溪山雪霽圖》138×68cm
觀趙規劃先生“嶧山”系列有感
?張 見
機緣巧合于耿建會長館藏之中見趙規劃先生“嶧山”主題山水系列,嘗與耿會長論先生之作,感于當代山水創新與守正之難。先生著力于此,立足山水當代屬性而果敢破題,以傳承之中而志于創設,處全球之境遇而秉民族之精神。西學為用,中學為體,體用兼顧,倚之魄力、念力,得丹青之妙、林泉之致。
《嶧山雪霽圖》96×180cm
乙巳年初與先生有數面之緣,就近請教受益頗豐。先生待人真誠寬厚,侃侃而談,識見淵博,言古今書畫皆以作品論之高下,不因人廢言,其胸襟氣格可謂宏大而雅量。劉熙載論:“書如其人?!鼻叭艘嘣唬骸爱嬋缙淙??!奔凑摃嬋缢囆g家之才、學、情、志。先生世居淮海之地,頗負漢高祖慷慨激昂之志,帝起于隴畝,然“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句,后世論之有蒼生之念、帝王氣象。故地域之色必染人之氣格。先生豪邁情志于嶧山新作之中躍然紙上。言正大、雄健、充實、宏肆則至為允當。
《一夜嶧山盡白頭》54×240cm
上個世紀,得意之人挾西學東漸余威,以西人之學垢論國中藝術,一曰:“老大矣。”再曰:“老大矣?!眹屑慈琰S秋園之輩亦只能以隱逸處世。張載說“為往圣繼絕學”,想來國家貧弱之際能孤寂自持,黃氏眾人的傳承意義正在于斯。故曰,傳承守正不易而立足當代推陳出新更難。遍觀今日畫壇先生于此可謂苦心孤詣,于傳統正途之中而力圖變法,自出個人面目,可謂功德大矣!
《雪入嶧山萬木休》138×70cm
先生畫藝根柢純正,承續傳統正途。國中學術于儒家言道統,于釋家論法統,皆言事物根源、根性、傳承之序,畫事亦然。若不論畫事內核、傳承,專意世事、世人之情,則緣木求魚,舍本逐末。中外畫法有別,究根源來說,則觀察、表現、思維之法不同。圣人仰觀俯察,立象盡意,此為“互系性”思維,與西人三段式邏輯傳統有本質的區別。立足傳統藝術之氣脈,則民族藝術之精神綿綿不絕,據此而論繪畫之意象、意境,則系統完備。立定根柢而論“六法”“四格”“五等”“六要”“六長”“常形”“常理”“逸筆”“逸氣”“六忌”等等。以此觀先生藝作,則其學術根基盡顯,技法傳承有序,可謂“新安畫派”之余脈,得虹叟之意傳,于“民學”之中恢弘民族氣象。以蒙養之靈、生活之神,搜盡奇峰皆為我用,化百煉鋼為繞指柔,致正大宏肆之境。
《情系山水間》35×140cm
《依山傍水圖》48×180cm
先生以“通變”之律,立定個人面目??v觀中國數千年的藝術發展史,其演進之中飽含“通變”的精神,這種精神面對藝術發展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的變化,以主動和自覺的主體意識推動藝術守正和創新的進程,進而形成民族性和時代性兼具的藝術特征。先生“不薄今人愛古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寄興山水,神明降之。其嶧山之作,于傳統筆墨之外,兼參當代構成之法,旁及西方符號之學,意造獨特的空間和虛實,幻化出極富個性和識別度的繪畫語言,于當代畫壇形成別具一格的個人面目。
藝路漫漫,愿先生藝術長青!
(作者張見,溫州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趙規劃作品欣賞
《黃山觀云圖》50×50cm
《云漫溪山》50×50cm
《秋山秋水圖》50×50cm
《聽泉圖》50×50cm
《黃山秋嵐圖》96×180cm
《湖水清清 漁歌聲聲》70cm×138cm
《獨思故園圖》48×90cm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69×69cm
《黃山煙云圖》138×34c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