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伏天熱不熱,就看谷雨”,谷雨到了,今年三伏天期間會很熱嗎?
今年的北京時間4月20日3點55分將迎來谷雨節氣,屆時,氣溫升高,降雨天氣增多,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里的最后一個節氣,是春季向夏季的過渡。
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說,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降水明顯增加,對谷類農作物的生長極為有利。
古人為了更加準確的描述谷雨時節的氣候特點,把谷雨節氣的15天分為三候,每候為5天,分別是: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任降于桑。
有雨才有谷,干旱了一個春天的莊稼,這個時候急需雨水的灌溉,沒有了雨水莊稼自然就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古代,農業技術水平較差,降雨太多會成水災,降雨太少又會有旱災,兩者都不利于農業生產,往往會給農人帶來損失!
因此,在古代靠天收成的年代,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對谷雨時節的天氣更加重視,有既有“春雨貴如油”的降雨期盼,也有對暴雨成災的警示防范,人們希望能夠風調雨順,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晴朗的時候晴朗,這樣才有利于作物的生長和豐收。
谷雨節氣一過,下一個節氣就是立夏了,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間到底熱不熱呢?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伏天熱不熱,就看谷雨”的說法,什么意思,怎么個看法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是怎么說的!
在說農諺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2025年是哪天入伏,哪天出伏,共計多少天?
古人是根據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把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和冬,其中長夏就是我們說的“三伏天”。
那么,三伏天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呢?
民間有“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后一庚數末伏”的口訣。從夏至節氣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到了第三個庚日這天便入伏了,也叫“頭伏”;再往后數10天,第四個庚日時進入中伏,又稱“二伏”;從立秋這天開始算,數到第一個庚日時為末伏,又稱“三伏”。
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為10天,但中伏不固定,有的年份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取決于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四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五個庚日則為20天。
那么,什么是“庚日”呢?
我國古代記日子的方法和我們現在的公歷不一樣,主要是用“干支歷法”來記日子,就是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倆倆相配,共有60組可能,用來紀年、紀月、紀日,叫作“六十甲子”。
天干有十位,稱為“十日”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稱為“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庚日”是指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的日子,每十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在“六十甲子”中共有六個,分別是: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
由于每十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天數都是固定的,都是10天。
根據“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后一庚數末伏。”的方法來計算,今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20日開始的,到8月18日結束,8月19日正式“出伏”,共計30天。
具體日期如下: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 共計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 共計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 共計10天。
我們算出來今年的三伏天期間了,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間到底熱不熱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是怎么說的:
1、谷雨刮南風,三伏雨漣漣;
2、谷雨南風起,三伏多暴雨;
3、谷雨有雨好種棉,三伏熱來雨水綿;
4、谷雨晴天,三伏高溫;
5、谷雨太陽大,六月火燒天;
6、谷雨響雷,伏里雨多;谷雨不響,伏里太陽猛;
7、谷雨刮北風,冷到五月中;
8、谷雨在月頭,六月熱死牛;谷雨在月尾,六月涼颼颼。
從上面這些農諺中,我們能夠知道,如果谷雨當天是個大晴天,不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著當年的三伏天期間可能會非常酷熱。相反,如果谷雨當天是雨天的話,則預示當年的三伏天期間陰雨天氣可能會較多,天氣相對會涼爽一些。
但是,要注意陰雨天氣多,可能會引發洪澇,淹沒農田。所以,還是希望三伏天期間能夠炎熱一些,更有利于作物生長!
對此,大家怎么看?您認為古人說得有道理嗎?期待您的評論,感謝閱讀。
#今年谷雨有啥說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