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清明是春的留白,那么谷雨便是春的盛放。谷雨,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輪回,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通緯?孝經援神契》載:"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 此時的雨,不似春雨般綿密含愁,亦不若夏雨般酣暢淋漓,而是帶著恰到好處的溫柔,將天地洗得透亮。
此時節,雨腳如麻,落地生金,新播的谷種在泥壤中舒展腰肢,越冬的麥苗正拔節抽穗,連河畔的浮萍都帶著初綻的鮮綠,在春水中漂成一片翡翠海。
谷雨,是春之將盡的深情告白,亦是夏之將至的熱烈序曲。既藏著 "雨頻霜斷氣清和,柳綠茶香燕弄梭" 的生機,亦含著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的勤勉,在時光的褶皺里,沉淀出獨屬于這個節氣的生活智慧。
喝 1 樣茶
谷雨時節,正是采茶的好時候。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 此時的茶樹,經過一冬的蟄伏,在雨水的滋潤下,新芽肥碩飽滿,蘊含著豐富的營養物質。采下的嫩芽,經過殺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的谷雨茶,既有春茶的鮮嫩,又有獨特的醇厚韻味。
江南茶農有諺:"谷雨采茶忙,祈愿谷滿倉。" 新采的茶葉經鐵鍋翻炒,清香便漫出灶間,沖入青瓷盞中,可見芽葉在水中浮沉舒展,如綠云初綻。《神農食經》載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谷雨茶性微涼,最宜此時節飲用 ,細品一口,先是微澀,而后回甘悠長,仿佛將整個春天的清新與活力都飲入了腹中。
賞 1 樣花
“谷雨三朝看牡丹”,這句流傳千年的俗語,道出了牡丹與谷雨的不解之緣。《群芳譜》中明確記載:“谷雨,牡丹華。” 作為 “花中之王”,牡丹向來以其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姿態聞名于世。每到谷雨時節,牡丹便競相綻放,碩大的花朵,層層疊疊的花瓣,紅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勝雪,紫的若緞,在春風中搖曳生姿,盡顯國色天香。
賞牡丹的習俗,古已有之。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每逢谷雨,“都人皆出郭看牡丹,中貴人家以車乘載酒食,聲樂相從,號曰‘探春’”。文人墨客更是對牡丹情有獨鐘,留下了許多贊美牡丹的詩詞。劉禹錫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描繪出牡丹盛開時的繁華盛景。每到谷雨,各地的牡丹園便成了人們賞花的好去處。漫步在花叢中,看那嬌艷欲滴的花朵,聞著沁人心脾的花香,仿佛置身于夢幻般的花海之中,讓人陶醉不已。
做 1 件事
“走谷雨,迎夏長”,這一古老的習俗蘊含著古人樸素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有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 谷雨時節,濕氣漸重,此時走出家門,漫步于田野山間,讓腳底接觸濕潤的泥土,呼吸清新的空氣,讓陽光灑在身上,活動筋骨,增強體質。
在舊時的鄉間,每到谷雨,孩童們會結伴而行,提著紙燈走村串戶;老人們則沿著田埂查看莊稼的長勢;婦女們挎著竹籃采摘野菜,歡聲笑語回蕩在鄉間小道上。如今,雖然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 “走谷雨” 的習俗依然值得我們傳承。
——老井說——
谷雨過后就開始進入夏天了,“喝谷雨茶、賞牡丹花、走谷雨” 的老傳統,則是我們給春天的回信。時光匆匆流轉,春去夏來,變的是歲月的模樣,不變的是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分享市井見聞,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