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會路過一棵棵樹,但幾乎沒人“看見”它們,更別提“閱讀”它們了。我們走得太快,還戴著耳機,邊走邊刷手機,根本無暇他顧。生活離自然越來越遠,我們早就忘了,創造生命的不是科技,是大自然。
特里斯坦·古利的《如何閱讀一棵樹》并非教我們鑒定樹種,而是教我們識別并理解樹的特征,學會看見樹、閱讀樹。這會讓我們從智能手機構建的虛擬世界中抽離出來,重歸自然,感受生命的充盈。
解碼樹的地圖
試想一下,關掉手機,忘掉智能導航,你是否能跟著大自然的信號,走出一片森林,找到村莊? 這是作者經常給自己設置的挑戰。
特里斯坦·古利不僅是作家,也是航海家、探險家,他花費數十年時間探索、解讀大自然的各種跡象,被譽為“自然界的福爾摩斯”和“行走的導航儀”。他曾在蘇可塞斯的一座山上,通過觀察樹、土壤、水流等“隱形扶手”,破譯樹木繪制的地圖,找到目的地。這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而本書能讓我們一窺其妙處。
特里斯坦·古利
針葉樹的葉子短而薄,相較于闊葉樹,它能儲存更多水分,也更耐寒。高地比山谷干燥,因此針葉樹能占據山坡,闊葉樹則沿河分布。找到河流,村莊就不遠了。
那么,如何走出樹林呢?作者告訴我們,葉子的顏色、形狀,葉柄的朝向,都會指示方向。樹皮上是縫隙還是褶皺,能指示風向。
在樹林邊緣,樹木為了獲取陽光,樹枝多指向外側,并錯落著長出多層樹冠;在樹林中央,樹木向上生長,單層樹冠居多。多層樹冠更適合鳥類棲息。當林中的鳥叫聲越來越多時,就說明快走出樹林了。為了應對強風,樹會長得更矮、更結實,樹干越往上越細,呈現出錐形。所以,越往樹林深處走,樹就越高。外圍暴露在風中的樹都比較矮,面向盛行風的樹最矮,被稱為“楔子”。
作者說:“樹會講故事,但只講給那些知道如何閱讀的人聽。”每棵樹都反映了遺傳、環境、時間三個因素的影響。當我們了解這些塑形的力量時,樹上的痕跡就會轉化為一個個有意義的故事。下次在路上遇到一棵樹,要記得,它是有生命的,正在訴說著自己的經歷。
大樹分杈表明它遭受過嚴重的傷害,通常是失去頂部。若分杈接近地面,那是牛、鹿等食草動物所為;若分杈較高,則是松鼠、鳥等小型動物或風暴等災害造成的。如果大樹一側的樹枝枯敗、凋落,說明樹冠邊緣下方的區域常有人行走。樹干附近的根系負責支撐樹身,因此長得粗壯、結實,不怕踩踏。樹冠邊緣下方的須根,負責運輸水分和礦物質,它們較為細小和敏感。踩踏這個區域,會壓實土壤,引起空穴化,從而影響樹根的供水能力。
你見過樹的眼睛嗎?其實,樹的眼睛是樹枝脫落留下的疤。新樹長出的枝會遮擋低處的樹枝,讓它們無法捕獲陽光。當這些低處的樹枝停止生長時,為了不浪費營養,樹會漸漸用樹脂或樹膠隔斷樹枝與樹干的連接處,切斷水分和營養供給。一旦低枝已完成了使命,它很快就會死亡、脫落。那些脫落的地方,就形成了樹的“眼睛”。
在童話故事里,樹洞底下往往藏著一個奇幻的國度。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樹的孔洞大到足以容下人。然而,這些孔洞的通常意味著樹的中心組織出了問題。孔子評價宰予時說“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形容樹的中心爛掉了,失去了雕琢的價值。
許多古樹都是從內部開始腐爛的。但與動物不同,對樹來說,外層結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當老樹底部的中心組織受損時,它可以向外生長,將受損區域包裹起來,然后繼續存活幾個世紀。樹還會回收受損部分的營養,這些區域會在內部腐爛,直到重歸土壤。為了不浪費資源,樹干內部還會長出根系,吸食自己的朽木。新長出的木材會形成鐘形外觀。一旦上面出現孔洞,病毒就會入侵,讓孔洞逐漸擴大,深嵌在樹干底部,形成令人著迷的童話屋。
還有些枯樹的殘樁,在腐爛后會為其他樹的種子提供營養,因此被稱為“保姆樹樁”。隨著時間推移,新樹的根系會在腐爛的樹樁上蔓延生長,直到老樹樁完全腐朽,只留下一棵新樹。這時就會形成一個奇怪的底座和拱形樹干,傳說中的精靈和仙女都喜歡在這里安家。
讀懂樹的教誨
這本書的文筆優美流暢,字里行間流溢著英式的幽默。 作者常用擬人的手法,這不僅使內容易于理解,還能給人以啟迪。 畢竟,樹和人一樣,都受進化論的影響。
贏得比賽的并非跑得最快的。作者區分了先鋒樹種和頂級樹種,前者采用兔子策略,能產生數百萬顆微小的種子,通過風力傳播,降落在空地上,迅速發芽、生長,在這片新空地上搶占先機。頂級樹種則采用烏龜策略,它的種子大得多,喜歡從長計議。由于先鋒樹生長快,導致它無法長出粗壯的樹干,高度也受到限制。因此,在樹林邊緣和周邊空地,先鋒樹種居多,而林中古老的中心區域才會有頂級樹種。可見,贏得競賽并成為林中主角的,是采取烏龜策略的頂級樹種。
要學會解決問題,也要懂得避開問題。我們通常以為,高度對樹至關重要,因為樹越高就越有可能獲得充足的光照。然而,長高需要大量能量,來將足夠的水分輸送到高處。同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長得太高也有被風吹折的風險。如果一棵樹集中精力長高,卻沒贏得足夠的光照,那么它就面臨著死亡。生長需要適度節制,樹需要長到最佳高度,還要時刻注意自身弱點。所以,樹不僅要努力長高以獲取充足的陽光,還要懂得充分利用已經擁有的陽光。
新枝老枝都渴望贏得光照。樹和動物不同,它沒有中樞神經,每片葉子、每根樹枝、每朵花、每條根都在各自感知外部環境并做出反應。因此,樹上存在“局部氣候”的現象。但是,樹的各個部分目標一致,即贏得陽光。作者介紹,樹枝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是向光線充足的地方延伸,二是擎起用來捕獲陽光的葉子。所以,許多樹都有長短兩種樹枝,長樹枝從樹干向外延伸,充當短樹枝的手腳架,短樹枝的功能就是長樹葉。
新老樹枝的形態各異。樹頂通常是年輕樹枝,為了獲取陽光而向上生長,成熟以后就會向外舒展。樹枝年齡越大,在樹干上的位置就越低,就越需要向外伸展,以免被上層的年輕樹枝遮住陽光。一旦老樹枝伸展得足以觸及樹冠邊緣的光線時,就不需要再低頭向下了。此時,這些老樹枝會再次抬頭,“重溫自己追逐陽光的青春年華”,因此許多樹冠的枝條會呈現出上挑的勾形。
有力量的前提是懂得繞行。樹根有兩個生長目標:一是向外生長,變得更長;二是不斷膨脹,變得更粗。在向外生長的過程中,樹根會一往無前,從不走回頭路。但樹根并不總是與障礙物死磕,它會選擇用最小的努力穿過去。如果穿不過去,它就繞行一段,再繼續朝原來的方向前進。然而,在實現第二個目標的過程中,樹根的力量就會變得非常強大,一旦感到壓力,它就會變粗,逐漸粗到足以頂起路面和石板。
此外,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如果遇到巖石、磚塊、鐵欄桿等堅硬物體,樹上就會長出新木材,形成“墊層”。新木材與障礙物接觸點上形成的“扶壁”,會繼續勇往直前,甚至“吞沒”障礙物。作者講到,我們要學會長出“情緒墊層”,以便遇到難關時更好地保護自己。
揭開樹的密語
作者說: “一知半解能夠點燃好奇的導火索,全然無知則無法擦出好奇的火花。 ”引發好奇心的關鍵并非腦洞多大,而是要先了解一些基礎知識,從而發現認知上的缺失,主動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領域。
怎樣才算“看見”一棵樹呢?
作者教我們,捕捉一棵樹的形態、顏色、葉子外觀,將這棵樹與樹木的普遍特征對比,找出其中的差異。差異背后的原因,就是我們認知上的缺口。這個缺口將點燃我們的好奇心,驅使我們主動去探索,尋找其答案,思考其意涵。這樣,才算是真正“看見”了這棵樹。
世界各地語言不同,風俗各異,但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理解自然。早在語言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就能夠流利地閱讀自然的信號了。這是自然界的通用語言,樹的故事就是由這門語言講述的。學習這門語言不僅要動腦,還要調動身體的全部感官。這樣,我們才能逐漸打開周圍的世界,看到那些曾被忽視的事物,揭開樹的秘密。
那時候,我們就獲得了一套全新的魔法。畢竟,魔法的力量,不正是能聽懂大自然的秘語嗎?
隨時隨地的閱讀
即刻下單更便捷
歡迎選購
注:圖文經青豆書坊 授權使用 。
互動有禮
你可以任選一個話題展開思考:
No.1你見過最“叛逆”的樹長啥樣?比如歪脖子、空心樹干…描述你印象深刻的樹!
No.2假設你是公園里的一棵樹,最想向人類“吐槽”什么?比如被刻字、被砍枝…
NO.3這個春天你拍到的最喜歡的一張樹照片是怎樣的?曬圖讓我們看看它如何治愈了你。
我們將選出最走心的1個評論送出《如何閱讀一棵樹》一本! (截止時間為:2025年4月25日,我們會在自然之友下周薦讀文末公布獲獎讀者)
溫馨提示:本期互動獲獎結果,將在公眾號“自然之友”后續發布的薦讀欄目中公布,請參與活動的朋友,關注自然之友公眾號更新,以保證獲獎結果有效。
【】一位獲獎讀者(共計有31位讀者參與互動):
恭喜以上獲獎的讀者,麻煩在4月25日前在本文文末留言您的姓名、手機號和地址,我們將在7個工作日內以快遞的形式寄出!逾期未回復的將視作放棄獲獎資格!
如果您是出版機構
來跟自然之友一起做有趣的事兒~~
“自然說”讀書會
“自然說”讀書會是自然之友全新推出的知識品牌,自2018年12月發起以來,為讀者嚴選自然與環保領域好書,為愛書人建立社群,發起閱讀推廣活動,產出創意音視頻課程,為綠色公民參與自然之友打開全新的入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