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二兩牛肉面好了!”“再來一個‘三合一’!”每天中午時分,重慶市江北區華新街街道橋北社區的社區食堂都很熱鬧。“價格便宜味道好,花樣還多,家里的老人都在這里解決午飯。”家住華新街的市民張愛梅說。
“只說社區食堂還不夠準確,它其實是附近幾個小區的居民樂園。”一位打好飯菜剛剛落座的老人笑著插話,“你們看,這里有各種美食,還有康養理療、技能培訓、社區服務。不光我們這些老年人愛來,年輕人也不少。”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消費新場景,也是一個圍繞社區食堂拓展社區服務的鄰里中心。”江北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江北區近年來瞄準“黨建統領現代社區新范本”目標,構建消費新場景,激活社區經濟。
如何讓群眾就近享受優質普惠的公共服務?江北區歸集涉及全區23個部門的58項資源,出臺現代社區建設方案,系統重塑社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走進江北的社區,一處一場景、一社一主題、一線一風光、一步一風景。根據全區118個社區的精準“畫像”,江北區遵循城市發展規律、體現社區特點、注重文化傳承,差異化定制現代社區建設方案,圍繞社區居民群眾高頻需求,建設現代鄰里、頤養、教育、創業、活力等5大場景。
據統計,江北區63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了“一窗綜辦”,1359名社區工作者下沉到網格,新增市民健身房、社區食堂、兒童之家、社區書屋等群眾服務空間2.75萬平方米。
不斷拓展的“朋友圈”,激發出社區的發展潛力。大石壩街道忠恕沱社區引進企業“合伙人”,共同推出“社區集盒”,“社區集盒zhongzhong杯循環商店”、社區咖啡館、城市書屋、社區養生館等4個社區經濟體營運后,又催生出社區游學、文創研發、品牌咨詢等業態,每月面向社區居民開展綠色節能、舊物再創、健康養生等不同主題的“忠恕沱·幸福里”系列活動。
“通過‘民建公助’模式,橋北社區食堂實現了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利用。”華新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橋北社區食堂通過特色化經營,已經形成了自我“造血”能力,橋北社區成立的物業服務中心每年實現純利潤6.5萬元,這些盈利直接用于公共設施維修、幫扶特殊群體、增設無障礙設施等民生實事。
據了解,江北區以“資金共投、陣地共建、人員共派”模式,匯聚各方資源,共建共管共享現代社區經濟,增強了社區為民服務能力。
(記者 張國圣 李宏 黃漢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