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國家大劇院“中國交響樂之春”迎來歷史性時刻:無錫交響樂團航天主題交響組曲《飛天》完整版全球首演,在中國藝術的最高殿堂奏響千年文明與星辰征途的壯麗交響。
江南敘事:科技與人文的“雙螺旋”
音樂會以《無錫序曲》啟幕,青年作曲家李劭晟以“音畫交響詩”重構城市基因:弦樂如古運河漣漪輕泛,木管似惠山竹影婆娑,銅管若物聯網數據洪流奔涌。
指揮林大葉執棒下,樂團以精準聲部對話演繹“萬億之城”的創新脈動——從二泉映月的千年回響到集成電路的量子躍遷,吳地文化的深邃與科創高地的銳氣在此交融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無錫組曲》是一部音畫交響詩,專題性、多維度、分門別類地描繪無錫城市圖景。而《無錫序曲》是《無錫組曲》的第一樂章。
浪漫對話:女高音與交響樂的時空和鳴
抒情女高音宋元明以“絲綢般嗓音”詮釋理查·施特勞斯《最后四首歌》,柔美且具有力量。她唱出了漸行漸遠的揮別之情,以及美人遲暮之感,令人難以釋懷。
無錫交響樂團精心細分的弦樂不僅為龐大的樂隊,更為女高音獨唱提供了明晰的基礎。每首歌曲都以簡潔管弦樂樂段為背景,輕響錯落,絲絲扣入人心,甚至可以與女高音融為一體。
飛天攬月,文明重鑄:五重樂章解碼中華問天史詩
音樂會的下半場,以航天為主題的交響組曲《飛天》迎來世界首演。作品靈感來源于無錫大力打造的空天產業,旨在反映中國航天人“探索浩瀚太空”的偉大開拓精神和不懈征途。
全曲共五個樂章,如一條交響故事線,構成《夢天》的神話想象、《問天》的理性詰問、《飛天》的科技實踐、《巡天》的精準探索和《天行健》的哲學回歸。現場,樂團演奏極具感染力,帶領觀眾走進太空世界,與宇宙星際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弦樂群以敦煌飛天舞姿般的流動性,呈現“嫦娥奔月”的東方浪漫;嗩吶演奏家張倩淵以穿云裂石之音,與管弦樂展開“天問”式哲學思辨,民樂交響化處理彰顯文化自信;航天器發射聲效采樣與128聲道全景聲場,再現長征火箭刺破蒼穹的科技偉力;AI算法生成北斗衛星軌道音型,弦樂精密對位演繹大國重器的毫米級精度;最后,男高音薛皓垠以金石之聲唱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構筑中國航天“自強不息”的精神豐碑。
“這部作品是用交響樂重構中華文明基因鏈的嘗試。”李劭晟在創作訪談中闡釋,“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天宮’空間站的現實,我們以音符解碼文明傳承的密碼,讓敦煌飛天的飄帶化作航天器的軌跡。”
據悉,4月19日無錫交響樂團還將走進清華大學上演“吳風清韻”專場音樂會;4月20日將在北京大學獻演“錫樂未名湖”專場音樂會,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表達,向兩所國內頂級學府的師生展現江南文化的獨特韻律與溫婉風情。
通訊員 新萱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敏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