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美國圍繞伊核問題的第二輪談判將于當地時間19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第一輪會談東道主阿曼將繼續作為斡旋方主持在羅馬的談判。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自4月12日美國和伊朗都稱之為"建設性"的會談以來,特朗普政府各成員的言論反復無常,在伊朗稱之為"紅線"的極端要求和伊朗可能會讓步的條件之間搖擺不定。(題圖左為美方談判代表、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右為伊方談判代表、伊朗外長阿拉格齊)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18日表示,如果美國不提出不切實際和不合理的要求,那么"達成協議是有可能的"。
同一天,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表示,伊朗不尋求戰爭,但也不會忍受任何屈辱。如果國家能夠實現和平與安寧,則伊朗將取得更大成就,但如果談判達不成協議,伊朗也不會面臨任何問題。
△伊朗國際電視臺社交媒體截圖
18日,伊朗在全國多地舉行建軍節閱兵式。總統佩澤希齊揚和軍方高級別官員參加了在首都德黑蘭舉行的閱兵式。
除三軍方陣外,伊朗在閱兵式上還展出了數十架偵察和作戰無人機,以及坦克、火炮、導彈等各類武器裝備。
伊朗輿論指出,本次閱兵式既體現出伊朗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又在伊朗與美國第二輪伊核問題談判即將開啟之際向美國展示了伊朗的軍事實力。
伊朗與美國本月12日在阿曼進行了首輪間接談判,這是自2018年5月特朗普在其第一總統任期內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后,美伊之間的首次正式談判。
在第二輪談判開始前,伊朗外長阿拉格齊訪問俄羅斯。當地時間18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莫斯科與阿拉格齊舉行了聯合新聞發布會。
拉夫羅夫當天表示,俄伊達成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將積極促進兩國合作,俄方確信這份歷史性文件將對俄伊在雙邊議程各領域及國際舞臺上的合作產生最積極的推動作用。
拉夫羅夫強調,俄伊關系具有特殊性質——這種關系完全符合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精神,盡管地區和國際局勢異常復雜,盡管某些勢力宣稱要遏制伊朗和俄羅斯發展并對俄施壓,但俄伊兩國關系仍在持續蓬勃發展。
今年1月17日,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訪問莫斯科期間,兩國簽署了《俄羅斯聯邦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根據條約內容,雙方致力于深化拓展所有共同利益領域的合作,在地區和全球層面開展密切協調,這符合兩國長期、全面和戰略性的伙伴關系定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田文林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采訪時分析指出,此次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到訪俄羅斯,主要聚焦三方面的合作。
第一:安全訴求。自從去年12月敘利亞巴沙爾政府被推翻后,伊朗的安全環境在不斷惡化。要想避免安全威脅,俄羅斯是一個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伊朗對俄羅斯的需求是比較強烈的。
第二:伊核問題。伊朗和美國正在進行間接談判,美國還是希望伊朗能放棄核計劃,同時把伊朗的導彈計劃也納入約束和禁止的范圍之內。有些訴求伊朗不愿答應,伊朗希望俄羅斯能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獲得俄羅斯的支持來捍衛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俄羅斯對伊朗的政治和外交支持非常重要。
第三:經濟合作。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后,伊朗也再次遭受來自美國的極限施壓,經濟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俄羅斯同樣面臨西方的經濟制裁。因此伊俄通過經濟領域的合作可以起到抱團取暖的作用。
在18日的記者會上,拉夫羅夫表示,俄方期待伊美第二輪談判按計劃進行,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幫助解決伊朗核問題。
拉夫羅夫強調,正如伊朗外長明確指出的,俄方堅持認為,任何最終協議都必須嚴格限定在核問題范疇內,這是達成共識的唯一可行路徑。
拉夫羅夫指出,伊朗愿意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框架內全面尋求達成協議,這是一個關鍵原則,那些試圖在談判中引入與核領域無關的問題的人必須考慮到這一點,"這樣做會制造出非常危險的局面"。
△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網站報道截圖
田文林認為,在伊核問題中,俄羅斯可以成為一個公平的斡旋者。
在當前的伊核談判中,最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美國靠軍事實力"以壓促談",迫使伊朗簽署"城下之盟"。
如果俄羅斯能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公平的斡旋者。俄羅斯一貫的立場是支持伊朗保留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如果俄羅斯出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乃至制衡美國對于伊朗的過分要求,由此有可能使美國和伊朗達成一個雙方相對都能接受的伊核協議。
素材來源丨總臺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記者丨李健南 程謨 楊卓英
編輯丨印梅梅 楊楠
簽審丨黃濤 鄒浩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