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務員系統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公務員開始將職業發展目標轉向國有企業。
其中,有橫向交流的,比如正科級干部任職縣屬國有企業一把手,副縣級干部任職市屬國有企業副職;也有晉升提拔的,比如,鄉鎮黨委書記提拔為市屬國有企業副職,副廳級干部提拔為省屬國有企業正職。
其實,公務員和國企之間干部的交流使用有組織系統出于干部使用方面的考量和用意,一是為了培養干部的全面性素質,開拓眼界,從培養干部的角度來操作。第二個原因也有干部自己主觀方面的原因。
不避諱的說,別看國企是企業性質,員工身份沒有公務員那么光鮮,但在很多方面國企員工有很多公務員無法比擬的優勢。
1、公務員晉升難度大,空間狹窄。
在金字塔結構的行政體系中,基層公務員晉升面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困境。以某地級市為例,正科級公務員約1500人,而副縣職數僅80余個,晉升率不足6%。這種結構性矛盾催生出"曲線晉升"策略,一些公務員在自己的單位和崗位上,晉升遇到瓶頸,再往上晉升難度非常大,于是他們轉而去國企尋找機會,比如一個正科級公務員晉升副縣沒有機會,就退而求其次變通去一個市直的國企任個副職,從而解決了副縣級別。
2、國企待遇更好,收入更高。
很多公務員不滿足于自己的工資收入,想尋求高待遇,而現在的公務員崗位工資待遇透明,工資績效之外,很難有其他收入,這么多年的反腐形式也不允許有灰色收入,在三四線城市的一個副縣級公務員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萬-1萬5之間,而市級國企的副職年薪能高達35萬-40萬,正職更高,會在40萬以上。于是,放棄公務員身份,轉而去國企任職,獲得實實在在的高收入,也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3、個人追求不同,反而更向往國企。
有些人在公務員隊伍里工作一段時間后,會因家庭原因、個人性格、崗位特點等原因,不想繼續待在公務員隊伍里,而想去體驗國企的工作環境。這種選擇折射出新生代公務員的價值取向變遷,某調查顯示45歲以下公務員中,63%認為國企平臺能提供更靈活的創新空間。某市屬金控集團近三年引進的12名中層干部中,有9人曾在政府部門主導過重大改革項目。
4、國企公積金更高
公務員每個月的公積金大都是按照工資基數乘以24%(雙邊:個人承擔12%,單位承擔12%),而很多央企國企則是按照單位所在地區公積金最高繳存上限乘以系數繳納。拿2024年某地來看,正科級公務員工資基數12000元左右,每個月公積金是12000*24%=2880元,而一家央企當地分公司的負責人,也類似于正科級這個層次,此地公積金最高繳存上限在2萬4左右,他每月的公積金為24000*24%=5760,可以看出二者相差一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