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連綿谷雨時,江南蓑笠未曾離。”這句詩寫的正是谷雨時節濕氣氤氳的光景。古人將谷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此時雨水密集,空氣里總像蒙著一層水霧,泥土松軟,連屋檐下的青苔都泛著油亮的光。老一輩常說“谷雨不祛濕,整年濕氣纏”,濕氣不僅讓人身體發沉,還會影響胃口。潮濕悶熱的天氣里,一碗應季的家常湯,既能暖胃,又能悄悄化解身體的黏膩感。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3道谷雨過后要常喝的湯,祛濕健脾,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碗:冬瓜薏米排骨湯
冬瓜自古被稱為“祛濕瓜”,《齊民要術》里記載它“利水消脹”,而薏米更是南方人廚房里的祛濕常客。這道湯的關鍵在于平衡,冬瓜偏涼,薏米微寒,搭配溫補的排骨,既化解了濕氣,又不會傷脾胃。選冬瓜時要挑表皮帶白霜的,這樣的冬瓜肉質緊實,水分足。薏米提前用小火干炒至微黃,能減少寒性。
具體步驟:
第一步,排骨焯水去血沫,冷水下鍋加姜片煮沸,撇去浮沫后撈出。
第二步,冬瓜連皮切塊(皮利水效果更佳),薏米抓兩把洗凈。
第三步,排骨、薏米加足量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40分鐘,待湯色發白后下冬瓜。
第四步,再燉20分鐘,撒少許鹽調味,關火后燜5分鐘讓冬瓜吸飽湯汁。
小提示:燉湯時用砂鍋比鐵鍋更保溫,冬瓜最后放能保持形狀。如果給孩子喝,可以把薏米換成炒過的白扁豆,更容易消化
第二碗:赤小豆鯽魚湯
赤小豆和紅豆常被混淆,但赤小豆細長扁身,祛濕力道更好。廣東人煲湯講究“以形補形”,鯽魚腹圓尾扁,游動時擅于破開水流,民間認為它自帶“疏通”之力。鯽魚要選巴掌大小的,肉質更嫩。燉湯時加兩片陳皮,既能去魚腥,又能理氣,適合春季情緒郁結的人。
具體步驟:
第一步,鯽魚清理干凈后擦干水分,用姜片擦鍋防粘,煎至兩面金黃。
第二步,赤小豆提前浸泡1小時,與煎好的魚一同入砂鍋。
第三步,倒入沸水(湯色更奶白),加陳皮、姜片,大火滾10分鐘轉小火。
第四步,燉30分鐘后挑出魚骨,加豆腐塊再煮10分鐘,最后撒胡椒粉。喝湯時連豆帶渣吃,綿密的赤小豆比魚肉更入味。
小提示:煎魚前用姜擦鍋底,能防止粘鍋。一定要加熱水,湯才會奶白色。魚骨久煮會發苦,30分鐘后及時撈出。
第三碗:山藥茯苓鴨肉湯
《山家清供》里記載山藥“補而不燥”,而茯苓被稱為“四時神藥”,老鴨則是水禽中最善滋陰的。這道湯勝在溫和,適合體虛怕冷又易浮腫的人。燉老鴨有個訣竅:焯水時加一勺米醋,能軟化肉質。茯苓若買不到塊狀的,用茯苓片替代需減少用量,否則湯易發苦。老鴨性涼,適合體熱的人。如果怕寒,可以換成半只烏雞。茯苓選表面粗糙、帶褐色外皮的,藥效更好。鐵棍山藥去皮時戴手套,防止手癢。
具體步驟:
第一步,老鴨切塊后冷水下鍋,加料酒、醋焯水。
第二步,鐵棍山藥去皮切段,茯苓抓一小把沖洗。
第三步,鴨肉、茯苓、兩片火腿入鍋,加水燉1小時。
第四步,下山藥再燉20分鐘,加鹽調味。燉好的湯表面浮著金黃鴨油,用吸管戳破山藥,糯白的芯子裹著湯汁,比吃肉還過癮。
小提示:燉鴨湯放幾顆馬蹄,湯更清甜。茯苓如果買的是片狀,用量減半,避免湯發苦。喝不完的湯冷藏后會結凍,說明膠原蛋白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