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感謝您了!沒有沈老師,我真不知道該怎么照顧好遠在老家的父親……”4月17日上午,女兒李女士專程從外地趕回,將一面繡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用心護理情暖人心”的錦旗鄭重交到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平臺護理師沈麗芬的手中。
這面承載四年溫情的鮮紅錦旗,見證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暖心守護故事。
時光回溯到2021年4月,當沈麗芬通過互聯網平臺接到李爺爺的上門護理訂單時,年過七旬的老人正因疾病臥床,與老伴相依為命。
遠在外地的女兒通過平臺預約服務后,沈麗芬在首次上門護理時便敏銳發現老人存在壓瘡隱患,當即為護理方案作出針對性調整,并對照顧李爺爺的老伴鄭重留下承諾:“您隨時可以打這個電話,我手機24小時開機。”
此后的四年間,沈麗芬的服務遠超出基礎護理范疇,她不僅每月風雨無阻上門進行專業導尿管護理,更是化身“健康管家”協調醫療資源:
- 主動協助聯系醫院專家遠程會診
- 老人突發住院時幫忙辦理手續、每日探望
- 建立“家屬-護工-醫生”三方溝通群定期同步情況
- 疫情期間代購藥品并指導居家防疫
最令李女士難忘的是去年8月那個雨夜,因為李爺爺的老伴夜間突發高燒,李爺爺急的從床上摔下來導致頭部摔傷出血沈麗芬聞訊冒雨趕往老人家中,初步判斷李爺爺頭部摔傷需要縫合,李爺爺老伴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癥狀后,同步完成傷口縫合準備、協調醫院綠色通道、為李爺爺的老伴物理降溫三重任務,直至凌晨護送入院。
“當時趕到醫院看到沈老師渾身濕透,卻還在溫柔安撫母親的場景時,我真的淚崩了。”李女士回憶道。
這面錦旗不僅承載著家屬的感激,更映照出“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的深層價值。平臺數據顯示,該服務已惠及數百名行動不便患者,其中23%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
平臺負責人表示:“沈麗芬老師展現了專業護理人員‘線上響應、線下奔跑’的雙重擔當,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奔波’的初心。”
面對贊譽,正在整理護理包的沈麗芬輕撫著血壓計上的余溫說:“每個老人都該有尊嚴地安享晚年,我們能做的就是既治好‘病’,也暖好‘心’。”此時她的手機突然響起新訂單提示音,她望著窗外漸濃的春色,再次踏上守護生命尊嚴的征程。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 ICU 安飛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