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英偉達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應中國貿促會的邀請抵達北京。當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黃仁勛并表示,歡迎包括英偉達公司在內的更多美資企業深耕中國市場,在中國盡展產業優勢和能力,進而在全球競爭中贏得先機。
在中美關稅博弈持續升溫的背景下,黃仁勛訪華,不僅釋放出跨國企業深耕中國市場的強烈信號,更是全球科技產業鏈對“脫鉤斷鏈”的無聲反抗。
中國確實是英偉達非常重要的市場,中國巨大的芯片需求市場,也成為英偉達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中國半導體進口額連續多年增長,占全球芯片消費量的比重是相當大的,英偉達2023財年財報顯示,中國區營收占比達22%,H20芯片被納入出口管制清單直接導致55億美元損失,相當于砍掉其全年研發投入的1/3。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失去中國市場,對任何科技巨頭都難逃“斷臂求生”的厄運。
英偉達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已超越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你中有我”的技術嵌套,簡單的市場割裂,對雙方都是巨大損失。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階,迫使英偉達們必須重新校準合作模式,從技術輸出轉向生態共建。
面對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英偉達祭出“特供芯片+本地研發”組合拳:H20芯片通過降低算力規避監管,同時在北京、上海設立AI實驗室。這種“技術體操”背后,是跨國企業在政治夾縫中求存的無奈與精明。
黃仁勛此行,恰逢英偉達因美國政府出口管制導致專為中國設計的H20芯片被“無限期”限制出口之際。55億美元的巨額損失計提,未能動搖這位掌舵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從與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的會談到同貿促會的深度交流,“服務中國市場”的表態背后,是科技企業面對地緣政治高壓時最誠實的商業選擇。
黃仁勛當然懂得,中國擁有有全球最大的數據礦藏(中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最豐富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5000億元),以及頗具雄心的數字化轉型計劃(“十四五”數字經濟規劃投資超10萬億元),龐大的數據資源和極為豐富的應用場景,這是英偉達無法忽視在存在。
美國政府試圖通過芯片禁令構筑“數字柏林墻”的當下,黃仁勛的北京之行暗含深意。在與何立峰副總理的會談中,“優化符合監管要求的產品體系”的承諾,實則是科技巨頭在夾縫中探索的第三條道路:既不觸碰政治紅線,又要維系商業命脈。
如今面對更嚴苛的H20出口限制,企業正在以“技術適配”破解“技術脫鉤”,通過調整算力參數、重構軟件架構等方式,在合規框架內延續技術生命線。換言之,就是在遵守各國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抓搶中國市場機遇。
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沒有導致產業鏈斷裂,反而催生出多元化的技術生態。當技術創新進入深水區,閉門造車式的研發已成過去時。黃仁勛們深知,與其在“脫鉤”敘事中坐視市場碎片化,不如主動融入這場變革。
這種變革在生成式AI領域尤為顯著,中國龐大的用戶基數催生了一批本土大模型的快速迭代,而英偉達的GPU集群則為這些模型的訓練提供算力底座。這種“美國芯片+中國數據+全球市場”的協同創新模式,打破了零和博弈的舊思維,證明科技革命的紅利可以在開放中共享。
跨國企業集體用行動證明,任何人為設置的“科技鐵幕”都難以阻擋市場規律的洪流。黃仁勛是穿透地緣政治迷霧的破冰者,但我相信,這樣的企業家會越來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