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臨近清明,思念的弦就越崩越緊。
孀居60多年、今年已是95歲高齡的曾解,仍會不時夢見丈夫張苞。舉手投足間,魂牽夢縈里,她總覺得愛人還在。
1962年10月7日,一股美蔣武裝特務偷偷登陸惠東港口(注:今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的小星山島。得知敵情后,時任港口基干民兵連連長的張苞,帶領民兵登島阻擊并取得全勝。自己和兩名戰友卻不幸捐軀。
△曾解。
△曾解和愛人張苞當年的合影。
這場以民兵為主對敵作戰的海上戰斗,讓連隊有了“英雄民兵連”的稱號。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也為之題詞“南海長城”。
而民兵連這支隊伍,幾十年來薪火相傳,一直守護著這片山海,守護著連隊榮譽。近日,經廣東省委批準,他們獲授“南粵楷模”稱號。
血戰小星山
前些天,曾解在心里盤算一件大事:給張苞掃墓。
家里人都知道,老人在這件事上很較真。要不是近兩年身體吃不消,她肯定要親自回去港口。
“你爸生前愛吃的菜,記得要帶上。他還喜歡喝兩口,別忘了敬他幾杯。”電話里,曾解一遍遍叮囑大兒子張衛民。
張苞的突然離世,是老人一輩子的心結。“那天,我們一家在吃早飯”“老張接到公社武裝部的電話,說小星山島海域發現可疑橡皮艇”“他抓個饅頭就走了,連句交代的話都沒留下”……
△民兵拿起武器到碼頭集合。
△民兵押解被活捉的武裝特務撤離小星山島。
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處處長胡耿介紹,上世紀60年代,由于中蘇關系惡化、國內經濟困難,蔣介石錯誤估計形勢,認為是竄擾大陸、制造緊張局勢的機會,多次派遣武裝特務竄犯東南沿海。
1962年10月7日凌晨,其中一股特務共計12人在小星山島登陸。民兵連得知后,一行22人分乘2條機帆船,直撲小星山島。
當年的22人,如今健在的僅剩93歲的馬好和86歲的鄭桃帶。
馬好如今已是行動不便,但說起小星山戰斗,仍然正襟危坐,其間甚至淚目。他回憶,登島后,他們兵分三路展開搜索。其中,由連長張苞帶領的一路,在半山腰處突然遭遇特務,“敵人占據高地,裝備上又占優勢,向他們瘋狂射擊”。
激戰中,張苞為掩護被圍困的戰友,主動暴露位置吸引火力,中彈后仍堅持戰斗,直至再次胸口中彈犧牲。
△馬好。
△鄭桃帶。
鄭桃帶介紹,當年參加小星山戰斗的22名民兵,除張苞參加過東江縱隊外,其余都沒有作戰經驗,但面對裝備先進的敵人也沒有退縮。
張苞犧牲后,民兵們化悲憤為力量,粉碎了敵人奪取制高點的企圖。此后,他們又會同增援的解放軍,展開地毯式搜索,最終以擊斃3人、俘虜9人的戰績取得全勝,但副連長徐景松和民兵馬德強也相繼犧牲了。
聽說“小星山打得好激烈”,當天出差在外的曾解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她接到通知趕回港口。最終在張苞的工作單位得知消息,“一下子癱倒在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曾解仍是哽咽。
△上世紀50年代末,張苞和孩子們的合影照。
多年來,思念如同寄生在血管里的藤蔓,總在不經意間攀住心臟。曾解說,張苞犧牲后很長一段時間,她總覺得丈夫還在身邊,也幾乎每晚都會夢見。直到今天,她的床頭柜抽屜里,仍然珍藏著幾張張苞的泛黃相片。
徐景松犧牲時,妻子邱禮妹尚在哺乳期。他們的女兒、當時剛剛滿月的徐桂介紹,“媽媽生前是個很要強的人,送走爸爸后不久,她就報名參加了民兵連,后來還擔任了副指導員”。
邱禮妹“替夫扛槍守海防”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無論是站崗放哨,還是打靶訓練,媽媽都沖在前面,”徐桂說,“這就是她表達思念的方式吧。我想,也許在民兵連,她會覺得爸爸還跟她站在一起。”
△小星山島。受訪者供圖
發芽的“種子”
清明正日這天,張衛民回到了港口掃墓。
綠蔭掩映下的小星山戰斗烈士紀念碑前,擺著各種祭品。
不遠處的張苞墓和徐景松、馬德強墓(注:馬德強犧牲后墜海,遺體未能尋回,此為衣冠冢)并列。一簇簇白菊襯得墓碑格外肅穆。它們面朝大海,正對著小星山島的方向。
張衛民俯下身子,雙手微顫,輕拭碑身,仿佛在和父親隔空對話。“這么多年過去了,爸爸他們沒有被忘記”,張衛民看起來有些欣慰。
△港口“英雄民兵連”展覽館內的主題雕塑。
以張苞、徐景松、馬德強為代表的民兵用生命守護海防,后人也以另一種方式守護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精神。
1963年10月,小星山戰斗烈士紀念碑落成。
次年8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廣州軍區授予港口民兵連“英雄”稱號。
12年后,由劉曉慶主演、以小星山戰斗為原型的電影《南海長城》風靡全國,更讓這支英雄連隊的故事街知巷聞。
2024年,授稱“英雄民兵連”60周年,港口英雄民兵連工程項目啟動建設,全面升級連隊基礎設施,包括打造港口“英雄民兵連”展覽館、國防文化公園等。
至今,民兵連仍然保持著老傳統——新兵報到第一天參觀連隊榮譽室、第一堂課聽老民兵講連隊故事、第一次集體活動去瞻仰小星山戰斗烈士紀念碑、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連歌。
馬好之子馬鵬輝和比他年紀小很多的現民兵連連長李偉美,還都提到了一個細節:在他們的小學課堂上,老師都有專門一課,講小星山戰斗;而從小到大在街坊鄰居的日常交談中,也總能聽到民兵連的故事。
△今年4月17日,惠東縣港口“英雄民兵連”獲授“南粵楷模”稱號。
就這樣,小星山戰斗精神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港口人,民兵連的種子也在港口一茬一茬地發芽。
“這么多年了,港口人說起來總是很驕傲。加入民兵連,也成了我和不少人共同的選擇。”馬鵬輝說。
李偉美還引薦了一個“一家三代當民兵”的家庭。
第一代林樹楠參加過小星山戰斗。當時,作為民兵連第三排排長,他帶領一路民兵,在港口沙咀尾海域盤查可疑船只,防范敵特從小星山島撤逃。
第二代林煜今年已經75歲,曾擔任民兵連第十二任指導員。受父親林樹楠影響,1971年退伍后的第四天,他就加入了民兵連。
△女民兵林志芳(右)手持步槍瞄準前方,同為民兵的父親林煜在一旁指導。
第三代林志芳1994年接棒,是民兵連第一個女大學生民兵,曾擔任女子民兵班班長11年。“我覺得內心深處還是有民兵情結。”林志芳說。
在港口,像林家這樣幾代接力的情況并不鮮見。翻開連史,參加過小星山戰斗的李灶、張耀南、彭錦才等人離隊時,都把子女送進了連隊。截至目前,一家四代當民兵的已有2戶、三代的有9戶、兩代的有29戶。
大有可為新“戰場”
當民兵20多年,李偉美最自豪的就是,2020年到北京領取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新聞聯播》里,身著綠色民兵裝的他,在一眾人中格外顯眼。
一回來,他就成了港口的名人。
當被問及為何獲此殊榮,李偉美很有底氣:“不僅有小星山戰斗創下的以民兵為主對敵作戰取得全勝的輝煌戰績,有民兵連幾十年來的薪火相傳,更有民兵這支強大的群眾武裝組織站在我們身后。”
△民兵進行防汛演練。受訪者供圖
雖然沒有像港口第一代民兵那樣阻擊敵人于小星山島,但李偉美覺得,他們有著自己的“戰場”。
2018年9月16日,超強臺風“山竹”正面襲粵。
上午11時,李偉美接到三防辦通知,民兵連要作為應急力量投入一線。他趕緊打電話一個個“搖人”。不多時,60多人就回到了連部集結。
平常在港口經營摩托車修理店的林志新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任務是帶領十幾名民兵到大澳村轉移群眾。“那天風真的好大。鐵皮房子被吹得像切紙一樣。鐵皮一塊塊掀開,在天上亂飛。”行動不便的老人、孩子,民兵們一個個背到安置點,后又挨家挨戶排查,確保不漏一人。
李偉美自己則帶著大部隊40多人,趕到了大園村。這里的海堤出現險情——如果不馬上用沙包加固,可能導致海水倒灌。“我們從下午4點一直干到凌晨2點。海水、雨水和著泥沙裹在身上,手被蹭開口子、腳被硌出水泡、肩被磨到淤青,但沒有人退縮。”
當然,民兵連的工作也不都這么驚心動魄。
△民兵投身志愿服務。
“95后”女孩楊靜雯每周都會和隊友們沿著海岸線撿拾塑料瓶等廢棄物。這些年,位于港口的雙月灣景區以“出片”聞名,游客紛至沓來。她說:“沙灘值守、義務植樹、展覽講解、交通疏導、環境整治……我們大有可為。”
去年7月碩士畢業加入民兵連的曹冰冰則有一個新觀察:“連隊里掌握特殊技能的人越來越多,比如潛水、網絡通信、無人機偵察、無人艇搜救。”
她還看到,機器狗、智能飛翼、方艙指揮車、應急通信車等高新裝備也開始在演練中出現,“科技感越來越足”。
今天,港口英雄民兵連擁有民兵102人,分為3個排、9個班。“船工、漁民、導游、醫生、老板、公務員……各行各業的都有。”李偉美說。
△女子民兵班開展巡邏執勤。
就像千千萬萬中國民兵一樣,脫下“橄欖綠”,走入茫茫人海,他們是不起眼的一個個;但只要一聲令下、聚之為兵,他們就能讓你在需要時如沐春風、在困難時看到希望、在危難時絕渡逢舟。
來源:南方+
編輯:許輝平
一審:古志勇 二審:陳 暢 三審:呂 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