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李一桐、陳鑫海主演的國風神話劇《古樂風華錄》正式官宣全陣容。
這部以中國傳統音樂與仙俠奇幻融合為亮點的劇集,憑借新穎設定和精美制作賺足眼球,但能否突破“題材先行,劇情乏力”的仙俠劇通病?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劇情梗概:樂靈與樂師的宿命糾葛
《古樂風華錄》講述了普通樂師越央央(李一桐 飾)與破印而出的失憶樂靈少熠(陳鑫海 飾)攜手化解十二樂靈心結、重啟神譜《風華錄》的故事。
兩人從互相利用到并肩成長,從誤會隔閡到攜手救世,最終以音樂之力平息紛爭,譜寫了一段跨越種族與記憶的仙俠戀歌。
這其實是男女主合照···沒錯男主本體是個琴
二、題材創新:古樂擬人化,國風美學突圍
1.“樂器有靈”的奇幻設定
劇中,古琴、琵琶、簫等十二種樂器被賦予靈性,化身為擁有獨立人格的“樂靈”。
樂師需通過音律修煉與樂靈建立羈絆,唯有心意相通者方能喚醒器靈之力。這一設定將“器物有靈”的傳統理念具象化,賦予古樂文化鮮活的生命力,不僅致敬了傳統文化,更以擬人化拉近與現代觀眾的距離。
這種劇情模式在游戲或動漫中其實已經很常見了,但在電視劇中確實還算蠻新奇的。
2.傳統音樂與現代審美的碰撞
劇組與中央民族樂團合作,將傳統樂器的音律融入劇情;服化道設計則結合敦煌飛天風格,打造兼具古典韻味與視覺沖擊力的仙俠世界。
三、十二樂靈與對應樂器
劇中十二樂靈對應不同樂器——
1.少熠(陳鑫海飾)——古琴
古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七弦十三徽,距今超三千年歷史。
音色清幽沉靜,被譽為“文人琴”,承載“天人合一”哲思,琴譜沿用獨特減字譜,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2.南宴(肖燕飾)——琵琶
琵琶,中國傳統彈撥樂器,起源于秦漢,四弦、梨形曲項。音色清亮飽滿,技法豐富,輪指如珠落玉盤,掃弦似金石鏗鏘。
敦煌壁畫中多見其形,是絲路文化交融的象征。
3.夏蟬(何洛洛飾)——洞簫
洞簫,中國傳統豎吹管樂器,竹制單管,音色空靈悠遠。多為六孔(前五后一),無膜孔,豎持演奏,技法注重氣息控制,擅表現清幽意境。
歷史可追溯至漢代“豎吹”,唐宋盛行,文人用以抒懷。
4.沉玉(饒嘉迪飾)——笙
笙,中國傳統簧管樂器,商周時期起源,由笙斗、笙苗及簧片構成。音色清越明亮,唯一能奏和聲的古老樂器,多用于宮廷雅樂調和眾音,有“和笙”之稱。
5.暮雪(加奈那飾)——瑟
瑟,中國古代彈撥樂器,通常25弦,木制長形音箱,音色渾厚莊重。先秦時期與琴并稱“琴瑟和鳴”,多用于宮廷雅樂,象征禮樂文化。
漢代后漸失傳,現依文物復原。
6.駱陽(李耕耘飾)——磬
磬,中國古代石制打擊樂器,商周時期盛行,多由玉石或青石雕成曲尺形,懸掛擊奏。音色清越悠遠,常用于宮廷雅樂與祭祀,象征禮制莊嚴,《詩經》載“笙磬同音”,代表曲目《大武》中磬聲肅穆,體現“金聲玉振”的禮樂精神。
7.勿擾(王以綸飾)——鐘
鐘,中國古代青銅打擊樂器,商周盛行,合瓦形,分甬鐘、鈕鐘。音色莊嚴渾厚,多件組合成編鐘,用于祭祀雅樂,象征禮制,與磬并稱“金石之聲”。
8.千曉(常華森飾)——阮
阮,中國傳統彈撥樂器,漢朝起源,四弦、圓形音箱、直柄。音色圓潤渾厚,因晉代阮咸善奏得名,故稱“阮咸”。
常用于民樂合奏,形制分高、中、低音,是古代文人音樂的重要代表。
9.孟晚回(董顏飾)——塤
塤,中國古老陶土吹奏樂器,卵形閉管,頂端吹孔,音色蒼涼渾厚。
新石器時代已存(半坡遺址出土實物距今約七千年),商周時期盛行,多用于祭祀與宮廷雅樂,文人視為懷古之音,今多用于民樂渲染悲愴意境。
10.玄舟(尹子維飾)——笛
笛子,中國傳統橫吹管樂器,竹制,開吹孔、膜孔及六指孔,貼笛膜后音色清脆透亮。
音域寬廣,表現力強,新石器時代已有骨笛(賈湖遺址),秦漢定型,廣泛應用于民樂獨奏與合奏,擅演繹靈動悠揚的意境。
11.糯糯(陳芷琰飾)——鈴
鈴,中國傳統打擊樂器,青銅或銅制,鐘形小體,搖奏或碰擊發聲。
音色清脆空靈,商周時期已用于祭祀樂舞,佛教法器常見金剛鈴,民間用于節慶舞蹈伴奏,象征驅邪納吉。
12.咚咚(盧禹豪飾)——鼓
鼓,中國傳統打擊樂器,木框蒙獸皮,擊打發聲,音色雄渾激昂。
自古用于軍事指揮、祭祀典儀,后發展為民間節慶、戲曲伴奏的核心樂器,象征力量與凝聚力。
四、潛在隱憂:題材雖好,劇情能否扛鼎?
盡管《古樂風華錄》題材新穎,但以下問題可能成為口碑隱患:
1.劇情套路化風險:若缺乏細膩的情感鋪墊與世界觀深化,恐陷入“高概念低敘事”的窠臼。
2.支線龐雜與主線失衡:十二樂靈的心結、風華錄的紛爭等支線若處理不當,可能分散主線焦點,導致節奏拖沓或邏輯混亂。
3.音樂元素的表層化:盡管標榜“古樂”主題,但若僅將樂器作為背景符號,未深入挖掘音樂與角色命運的關聯,恐浪費這一創新設定。
五、國風仙俠潛力無限,但需以內容為本
《古樂風華錄》以古樂擬人化的創意打開國風仙俠新賽道,李一桐與陳鑫海的化學反應亦令人期待。
然而,華麗的皮相之下,仍需扎實的劇情與情感內核支撐。若制作方能平衡創新與敘事,或許能成為下一個爆款;反之,則可能淪為“美學盛宴,劇情空洞”的又一案例。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