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110吧,
在江心洲大橋橋面上,
有一男子在車流中騎自行車,
非常危險,請你們來看看吧。”
4月16日19時許,南京市公安局110接警臺接到一名熱心市民報警。
南京市指揮中心立即指令交警支隊調度周邊警力前往橋面查看情況。交警支隊高速十大隊星甸檢查站副站長許坤和民警劉陽迅速趕往現場,在江心洲大橋出城方向500米處發現了騎車男子。“這里是高速路機動車道,你怎么把自行車騎上來了,多危險啊。”民警將騎車男子帶回安全區域。
“今晚江風特別大,隨時有被刮到江里危險,你怎么會選擇騎車上高速?怎么不坐車啊?要不要我們幫你買車票?”
“我沒有身份證,買不了車票……”
通過交談中,一個少年負氣出走17年的往事慢慢清晰起來。“這樣吧,橋面風大,我們帶你先回大隊,吃頓餃子暖暖身體……”
▲在江心洲大橋上發現騎自行車男子
90后小伙賭氣出走17年
回到高速十大隊,交警們為他端上熱騰騰的餃子。男子終于放下了戒備,打開了話匣子。原來,他叫張某某,17年前因打游戲機逃學,與父母爭吵,年輕氣盛的他賭氣離家出走,一直未與家人聯系。這17年里,他沒有身份證,一直以乞討、打零工為生,隨著年紀增長,對兒時家庭思念加深,但父母的長相卻在他的記憶里日漸模糊了,于是他決定長途騎車前往丹陽老家。
▲民警與小張交談詢問情況
“我從合肥騎車出發,憑著當年記憶在丹陽找了好幾天,那里變化太大了,一直沒找到……”泛紅的眼角,木訥的表情,“這次來尋找是擔心以后記不起父母的樣貌,這都第七天了,正好路過了南京。”
破舊的灰大衣、一件黑色的T恤、兩個大蛇皮袋、一個塑料水桶……這是小張的全部“家當”。
“父子之間沒有隔夜仇,一直流浪總歸不是辦法……”副站長許坤耐心地勸說。“對他來說是17年的任性負氣出走,對他父母而言,是17年的憂心忡忡,當了父母的都懂。”許坤向記者介紹道。因沒有身份證件,無法核實身份,許坤立即向交警支隊指揮中心發出協同請求,希望能夠查清小張的身份,幫助他找到家人。
部門協同找到家人
南京市指揮中心了解情況后,立即啟動協同警務機制,人口管理支隊、治安支隊等部門協同作戰,展開“火線尋人”。民警們圍繞失蹤人員警情信息分析研判,根據小張回憶的兒時戶籍信息,在海量的數據中尋找線索。數據碰撞、信息篩選……很快好消息傳來,小張父母信息在多年前有登記,但因城鎮區劃變化,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原有聯系方式均已失效。
▲ 民警詢問小張兒時家庭線索
“再試試其他路徑,還有哪些家屬能聯系上。”經過多方配合,最終取得小張父親的聯系方式。接到電話的張父非常激動,懇請民警一定要留住小張,他帶家人立刻趕往南京。電話里聽到父母的聲音,小張也很激動,眼眶再一次泛紅了。
家人重逢,解開十七年的心結
深夜零點時分,小張的家人急沖沖趕到了交警高速十大隊。“我做夢都沒想到,在我有生之年還能見到我的兒子!當年孩子出走,找不到下落,一直是我的心結,我的一只眼睛哭瞎了!”情緒激動的小張母親喜極而泣。她責備自己當年不該對孩子太嚴厲,也心疼小張在外的艱難遭遇。在親情的感召下,小張喊出了一聲“媽!”,母子兩人抱頭痛哭。
▲ 小張與家人團聚
“謝謝南京警察,謝謝你們好心人!今年我們家終于能過個團圓年了。”小張父母緊緊抱住兒子。
“來,我們幫你們拍個全家福。”在場的民警們也無比開心,紛紛拿起手機記錄下這珍貴的一刻。核實過相關信息后,民警目送團聚的一家人回家。
執法的溫度、火線尋人的速度再次彰顯了人民警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責任擔當。
專欄閱讀
來源丨江蘇警方編輯部 南京警方
編輯丨陳晗 裔倩雯
審核丨張可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