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廣告、不炒緋聞、不給資本面子!”
在娛樂圈里,敢這么“橫”的演員,恐怕也只有他了。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老戲骨,他的劇卻能讓無數觀眾深入人心。
在他的身上有著怎樣的演藝經歷?又是什么,讓眾人對他如此喜愛?現在的他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戲比命重——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
1946年,李保田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的一個普通人家。
因不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反感學校的管理方式,李保田從小就對學習不感興趣,也不愿意上學,閑暇之余,他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看電影。
由于當時中國的文化藝術境況較為貧瘠,年幼的李保田只能沒完沒了地重復看那幾部電影。等影院散場了,李保田就藏在椅子地下躲過清場,直到下一場電影開放。
就這樣,同樣的一部電影李保田能接連看好幾遍,有時甚至能把自己看到犯暈。
對于兒時愛看電影的經歷與日后成為演員的關系,李保田認為,這或許是“天意”使然。
1960年,不滿14歲的他跑到了南京一個新建的柳子戲戲班子,看到丑角既生動又有趣的表演,他不顧劇團讓他學花臉的建議,堅持選擇了學習丑角。
刻苦學習的他很快便領悟到了戲曲的精髓。
從形體控制、把握臺詞,到分析角色、感悟內在,多年的臺后訓練讓他為日后從事演藝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83年,李保田正式開始了演藝生涯。
1985年,李保田參演電影《流浪漢與天鵝》,為了將劇中流浪漢的形象表現的更生動立體,他在烈日下暴曬整整三天,直到曬脫了一層皮才肯開工。
而片中個性鮮明的流浪漢,便是他是留給觀眾的最初印象。
在隨后的十年里,他從《人鬼情》到與張藝謀導演合作拍攝的《菊豆》,從《葛老爺子》再到首次飾演反派角色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數十部影視作品讓李保田斬獲最佳男配角、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等大大小小眾多獎項。
與他合作過的所有導演,無一不贊嘆他的“較真”、“賣命”。
而李保田演藝事業的轉折點,要從他主演的一部名叫《宰相劉羅鍋》的歷史題材古裝劇開始。
1996年,李保田拍攝《宰相劉羅鍋》飾演“劉羅鍋”一角。
憑借先前在戲班的經歷,他用中國戲曲的步態和念白,將這個古裝角色與現實人物拉開了距離,以達到公眾認同的所謂的“藝術真實”。
該劇一經播出,就收獲了大眾的高度喜愛,“劉羅鍋”一角也讓李保田在當時名聲大噪,他也憑借該劇獲得了第十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的最佳男主角。
而隨著2003年電視劇《神醫喜來樂》的播出,讓年過半百李保田又“火”了一把。
而該怎樣塑造喜來樂的形象?又如何把人物表現的更加立體?李保田日夜琢磨。
一個小小的鏡頭,李保田卻是要“較真”的拍很多遍,直到自己滿意了為止。
就這樣,當劇中耿直執拗、樂善好施的神醫喜來樂出現在大眾視野時,便成了家喻戶曉般的存在。
2013年,在出演電影《夜鶯》后,李保田因年紀較大,適合的劇本變少而漸漸淡出銀幕。
在此之前,有不少廣告商和其他制作人趁著李保田的“熱度”向其拋出過橄欖枝,但都被李保田給一口回絕。
而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年代,李保田的“三不原則”就像一面鏡子,始終映襯著當代的娛樂圈。
人比戲真——一個名人的生存法則
“不接廣告、不做虛假宣傳、不討好資本。”
在劇中,李保田飾演清官、懸壺濟世的神醫;在劇外李保田更加自律,人比戲真。
很多找李保田合作的制作人都被李保田給回絕,不是因為李保田不缺錢,而是秉承著“寧缺毋濫”的原則,他只出演能打動自己的好角色。
李彧(右)
而兒子李彧可謂是李保田的“翻版”,極其像的父子倆,但作為中戲老師的李保田,卻從未給兒子李彧走捷徑的機會,而考入中戲,純粹是李彧自己努力連考好幾年的成果。
相比之下,有多少人是在成名后忘記自己姓甚名誰,為了金錢就出賣自己的本心。
兒子李彧
現如今,年近八旬的李保田漸漸淡出大眾視野,正簡單而幸福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沉迷與木雕和畫畫的他,正在將在片場未耗盡的創造力傾注于藝術。
“為演戲而生,不為名利而往”,李保田用自己最純粹的人生踐行了最樸素的真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