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雅潔
經濟觀察報聯系相關監管部門、數家央企后獲悉,雖然目前全國層面尚未開展統一的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工作,但包括石化、電力等在內的數家央企,已經開始率先推進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例如將該細項作為最新戰略目標,對下屬子企業進行業績考核。
4月14日至16日,相關國家領導人在黑龍江調研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等工作時表示,要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推動企業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穩健前行。
這不是頂層首次就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提出要求,2024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就曾表示將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
各大央企應勢做出調整。
一名能源央企人士表示,以他所在央企為例,正在重點關注整體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等統計指標。
另一名電力行業央企人士提醒道,目前尚未形成權威、統一的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模型。他在實際財務工作中發現,現有的計算大多基于財務報告,企業業績可能受到現有會計準則的影響,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誤差。
風向
不止是電力央企,經濟觀察報聯系數家企業后獲悉,包括通訊、鋼鐵在內的相關央企,也在探索完善最新的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
除了將國有經濟增加值作為企業的戰略目標,專門對下屬子企業進行經營業績考核,上述央企還對企業資源配置、資金配置等方面提出更細化的要求。
張齊是一家央企的財務負責人,他所在的團隊,正在探索完善最新的國有經濟增加值預算體系。
2024年底,他牽頭組織財務部門和相關業務部門骨干,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開始正式研究如何將國有經濟增加值納入企業預算體系。
在內部討論中,張齊所在的團隊,首先明確了國有經濟增加值的核心概念,即企業經濟增加值是企業稅后凈營業利潤與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
他意識到,EVA預算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更需要全公司各部門的配合。據此,他們組織了數次跨部門會議,向各部門負責人和關鍵崗位人員普及國有經濟增加值的概念和重要性,確保內部人員對這一新的預算管理工具達成共識。
明確了EVA預算的目標后,他所在的團隊開始著手制定具體的操作流程。
首先,他們對企業的資本成本進行了詳細核算,包括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為了落地該項工作,張齊參考了行業平均資本成本水平,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試圖使資本成本的計算更加準確。
接下來,他所在的團隊對各部門的預算進行重新梳理。
他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以往的企業預算編制主要側重于收入和成本的預測,而國有經濟增加值預算更加關注資本的使用效率和價值創造。所以,他所在的央企要求各部門在編制預算時,不僅要考慮收入和成本,還要考慮所占用的資本成本。
接下來是正式執行。
張齊所在央企,建立起一項新的月度監控機制,要求每月都對各部門國有經濟增加值指標進行跟蹤分析。
通過上述方式,他才能及時發現預算執行中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整。
張齊說:“例如,我們發現某一部門的資本占用過高,但產生的收益卻較低,于是我們趕緊與該部門溝通,才能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本使用效率。”
挑戰
經過上述實踐,張齊發現了新的問題。
他舉例,國有經濟增加值的相關計算較為復雜,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這對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要求很高。
此外,EVA預算的考核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如何將EVA指標與員工的績效考核掛鉤,也需要進一步探索。
他面臨的困惑,同樣存在于其他央企中。
上述電力行業央企人士發現,資本成本核算存在一定的困難。
比如,央企在計算加權資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指企業全部資本成本的加權平均值)成本時面臨特殊問題。該電力行業央企人士表示,央企存在大量非流通股份,其回報率與流通股份存在差異,但目前的國有經濟增加值計算并未區分流通和非流通股份,因此無法百分百真實反映客觀業績。
在內部治理結構上,該電力行業央企人士認為,個別央企的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健全,導致在實施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時,難以有效落實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核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再從外部環境上看,亦存在不確定性。
該人士說:“宏觀經濟環境、政策調整、市場競爭等因素的變化,會對央企的經營業績產生較大影響,進而影響國有經濟增加值的核算和考核。”
一家鋼鐵央企人士觀察到了現有考核體系的局限性。
該鋼鐵央企人士說:“目前的國企考核評價體系存在評價主觀化、指標設計不聚焦、標準不均衡等問題,難以有效支持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
他認為,現有的激勵機制仍不夠完善。比如國有經濟增加值管理需要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作為支撐,但目前央企在這方面的機制尚不健全,可能導致管理層為短期增加值而忽略企業的長期發展。
除了上述問題,上述能源央企人士正在糾結“數據收集”的問題。
該能源央企人士從一線工作人員的角度分析,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需要大量的財務和非財務數據支持,但目前,部分央企數據收集和整理能力是不足的,信息化水平較低,難以滿足核算要求。而且,不同央企的數據質量存在差異,可能導致核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受到影響。
邏輯
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不是一個新詞,早在十多年前,國務院國資委就開始引入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指標,一度對中央企業提升資本回報率發揮過重要的指揮棒作用。
如今重提,監管邏輯和操作路徑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名曾親歷當年EVA考核測算的研究人士認為,雖然國資央企經過不斷改革調整和布局優化,在經營效益和效率上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相當多的國有企業片面追求“鋪攤子”、求規模,忽視投入產出的效率和效益的情況仍然較多,國有企業凈資產收益情況相比其他類型企業仍有不小的差距,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更大。
該研究人士表示,經濟增加值是一種用于評估企業財務績效的指標,是企業營運利潤減除資本成本情況下的剩余價值,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真實盈利情況,核心理念是關注股東投資機會成本,要求企業實現利潤,為股東創造價值。更準確地反映了企業為股東創造的價值,是一種較全面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考核國有資本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提升凈資產收益率。
公開資料顯示,國務院國資委于2009年《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就正式引入了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指標。
在這之前,2004——2006年國務院國資委經先期調研總結,選擇部分企業在2006年度直接實施進行經濟增加值考核試點。江西省國資委2008年進行了經濟增加值考核試點工作,開了地方國資系統對所監管企業正式開展增加值考核的先河。2007年,國資委鼓勵中央企業引入經濟增加值考核理念,選擇部分企業進行模擬運行。
在上述實踐過程中,一名地方基建國企人士對“多元化經營的復雜性”感受較深:“部分央企業務多元化,不同業務板塊的經營特點和財務狀況差異較大,增加了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的難度。”
上述電力行業央企人士正在關注“企業間可比性”的問題。他認為,不同發展階段、市場地位的央企,其國有經濟增加值的可比性存在較大問題,難以進行統一的考核和評價。
下一步,他所在的電力企業,將重點規劃戰略導向與短期利益的平衡問題。
具體操作上,他舉例,在戰略投資的考核問題上,央企在承擔國家戰略任務時,往往需要進行大規模、長周期的戰略投資,這些投資在短期內可能難以體現經濟效益,甚至可能導致國有經濟增加值下降。而且,管理層可能為了追求短期的國有經濟增加值增長,不排除忽視企業的長期戰略發展,因此,未來相關央企需要在考核體系中更好地平衡短期與長期利益。
和此前的數次探索相比,上述鋼鐵央企人士認為,這一次的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需要更關注非財務因素的影響,比如企業的社會責任、品牌價值等非財務因素,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價值創造具有重要影響,但這些因素,目前難以在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中充分體現。
(文中張齊為化名)
王雅潔
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兼國資新聞部主任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國企國資等領域。擅長于深度分析報道、調查報道、以及行業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