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你是否想象過,如果圓明園古跡海晏堂能夠復原,將是何等令人驚艷的盛景?
日前,吉林95后女生范蘇木,就用1860塊巧克力將這一想象變為了現實。
將銅版畫中的平面畫像,摸索、推算成300多組數據,從主建筑墻面的26組花紋,到十二生肖的每一個細節;從一點一點地雕刻,到一次又一次地倒模……在自家客廳里,非科班出身的范蘇木,用了近一年時間才完成這件作品。
巧克力復原出來的海晏堂(視頻截圖)
摸索推算出300余組數據
一邊制作一邊調整更新
“一年前,我在法國圖書館看到我們丟失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我就有了用自己的方式復原圓明園這個想法。”范蘇木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就是巧克力模型。
范蘇木原本是一個甜品博主,她曾用蛋糕、巧克力等,復原過武林外傳的后院、杰瑞的小屋以及天壇、故宮太和殿等。“但是,像是圓明園海晏堂這樣大體量的作品,還是第一次嘗試。”
相比體量,更難的在細節和數據。“能參考的,只有一幅平面的銅版畫。”范蘇木說,她將海晏堂前十二生肖獸首作為標尺,根據它和周圍物體的距離、比例等,推算出其他建筑等尺寸,“整理了328組數據。”
自己推算整理了300多組數據(視頻截圖)
對于原本學習經濟,沒有建筑、美術專業知識的范蘇木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數據標注其實也不專業,只是我能看懂的。”
實際操作過程,也是不斷地試錯。在剛開始制作主樓,數據就出現了bug,“安房頂就發現尺寸高出一截,只能重做。”于是,在制作工程中,范蘇木又在不斷更新、增加建筑數據。
用手捏出每個細節
巧克力意外還原那段心碎的歷史
海晏堂的設計融合了歐洲巴洛克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筑元素,根據銅版畫,范蘇木梳理出了主樓外墻上26組不同的浮雕花紋。“買了很多歐式花紋的模具,但很多都用不上,只能自己刻。”
先用泥捏出立體雕塑(視頻截圖)
而對于房檐上的龍魚、象征吉祥的寶瓶、各種琉璃裝飾,以及“重頭戲”十二生肖噴泉等立體裝飾,范蘇木原本嘗試過求助3D建模,“但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只有動手自己捏。”
墻上的浮雕花紋只能自己刻(視頻截圖)
買來雕塑油泥,照著圖,一點點捏,再用硅膠澆筑,制作成模具。但最難的還在后面:巧克力很脆,倒模過程中,一不小心就要碎掉。“最讓我抓狂的就是圍欄,因為都是鏤空的,圍欄連接的地方又很細很薄。我又不太會弄模具,可能硅膠太厚了,一拆開,就是亂七八糟一堆。”多次調整重做,都沒有得到一個完整的圍欄,最終,范蘇木只能將碎片進行拼接,“沒想到誤打誤撞,還原出破壁殘垣的樣子,這或許是冥冥之中,古跡想要向我們展示那一段讓人心碎的歷史。”
巧克力很脆,倒模后欄桿很難完整呈現,只能拼出來(視頻截圖)
墻上的浮雕花紋只能自己刻(視頻截圖)
用小巧思寄托美好的希望
“文化自信”有了創新表達
在還原十二生肖獸首時,范蘇木卻有了“精細還原”之外的想法。
查閱資料時,范蘇木了解到,這些獸首都是古代工匠用失蠟法一體澆鑄的紅銅制成,歷經百年不曾銹蝕。在還原時,她卻有意將其中四尊的頭部涂成了金色。
范蘇木將4尊仍下落不明的獸首涂成醒目的金色(視頻截圖)
十二尊獸首中仍有四尊下落不明,被范蘇木涂成金色的,正是這四尊。“我希望它們能夠更醒目一點,讓更多人注意到它們,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點亮’它們回家的路。”
用一幅畫還原圓明園海晏堂(視頻截圖)
范蘇木說,其實,手工并非她的愛好,“它只是作為自媒體傳播的一種形式。”雖然誤打誤撞進入了手工博主領域,雖然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獸首的復原讓她幾度崩潰,但范蘇木也有了不一樣的收獲,“我好像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建立一些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
巧克力復原出來的海晏堂(視頻截圖)
范蘇木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接下來,她還計劃著用自己的方式復原更多的傳統建筑、景觀、文物,“讓更多人看到‘文化自信’的創新表達,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