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轉型與“雙碳”目標的驅動下,儲能行業已成為資本與技術競逐的超級賽道。
中車株洲所僅用三年時間便問鼎國內儲能系統集成商出貨量榜首,公司正以“黑馬”姿態異軍突起。
24年9月,中車株洲所牽頭與14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舉行了簽約儀式,涉及電芯、溫控和BMS&EMS三個細分領域,合縱連橫的儲能“超級聯盟”正在打造央企合作新范式。
然而,“儲能標王”、“年度黑馬”的背后是中車株洲所頗具話題度的低價,在儲能行業即將開啟的價值定義時代,中車株洲所又該如何作為?
以下為正文:
01
年度“標王”的狂飆之路
從2023年反超海博思創坐上國內系統集成商出貨量頭把交椅,再到2024年成為儲能江湖的年度標王,中車株洲所正在開啟自己的狂飆之路。
據中車株洲所綜合能源事業部技術總監羅文廣透露,公司2024年并網項目達到73個,裝機容量12.67GWh,與2023年全年4GWh的裝機量相比,瘋狂增長超過200%。
要知道,2022年初中車株洲所的綜合能源事業部才成立,公司進軍儲能領域至今也僅三年的時間。
而中國中車的業務涵蓋軌道交通、新材料、電力電子器件、新能源幾大板塊,儲能在新能源序列中甚至位列風電葉片、光伏開發之后。
然而,2023年株洲中車所營收達到523億元,公司總資產規模也突破900億元,至914億元;公司成為中國中車四大核心子公司中最強的“實力派”。
“黑馬”的背后,是老牌央企的厚積薄發。
公司在過去的長期發展歷程中,積累了電子電力、控制、軟件、材料等領域的研發經驗,并將業務從軌道交通延伸至風電、光伏、汽車工業。
進軍光伏的經歷,讓公司在2009年成為唯一布局光伏逆變器的央企,而依靠過去這一核心設備的技術積累,公司的儲能逆變器有效實現了技術遷移。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領域的全產業鏈研發能力讓中車株洲所有了將“能量轉化為動力”的硬核實力。
中車株洲所已建立從電池PACK、電池簇到BMS、PCS、EMS、儲能系統的全產業鏈競爭力,同時,公司還自研IGBT等半導體核心零部件以提升整體效率、降低成本。
由此,中車株洲所的狂飆不僅僅在儲能領域,新能源的各個領域公司都有亮眼成績。
2013年以來,中車株洲所風電產業連續多年突破百億規模,成為繼軌道交通、新材料之后的第三個百億產業;在乘用車電驅領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了純電、混動兩大電驅動系統集成平臺,累計量產超過60萬臺套。
雄厚的資金、高超的技術、強硬的背景之下,中車株洲所狂飆勢頭不減。
02
合縱連橫的儲能“超級聯盟”
當前,中車株洲所正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與橫向聯盟,構建難以復制的生態壁壘。
24年9月,中車株洲所牽頭與14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舉行了簽約儀式,涉及電芯、溫控和BMS&EMS三個細分領域。
其中,電芯企業包括欣旺達、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國軒高科、蘭鈞新能源;溫控的合作,中車株洲所集合了英維克、海信、同飛股份、美的等主流廠商;BMS&EMS的合作囊括了協能科技、高特電子、中匯瑞德、中航華億。
在產業鏈上游,中車株洲所正通過技術協同,引領“雙六時代”的電芯革命。
2025年1月,中車株洲所與鵬輝能源聯合推出的688Ah風鵬電芯正式下線,儲能行業正式邁入“電芯容量600+Ah、系統容量6.XMWh”的“雙六時代”。
與當前主流的314Ah儲能電芯相比,688Ah電芯單體容量提升119%,體積能量密度提升7.5%,電芯成本預期降低6%以上,20尺單艙儲能系統容量更是達到6.9MWh。
除鵬輝能源外,瑞浦蘭鈞、楚能、國軒等6家電芯廠的電芯實物也已經成功下線。
其中,公司與瑞浦蘭鈞合作的電芯單體電量達2.2度電,體積能量密度超435Wh/L,實現了儲能電池最大能量配置;與該電芯配套的6.9MWh儲能系統,相較于5MWh產品可節省約20%占地面積、減少約20%零部件數量、節省約8%初始成本。
在產業鏈中游,憑借中國中車集團的央企背景,中車株洲所與五大發電集團、電網公司形成天然合作紐帶。
當前,中車株洲所和中城大有簽訂儲能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儲能生態圈;和南方電網儲能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廣州時代啟智電力,以電壓源型SFC(靜止變頻器裝置)項目為起點,在抽水蓄能和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深化合作。
公司客戶涵蓋華能、大唐、中廣核等頭部能源企業,這種“朋友圈”優勢,使其在招標中兼具技術評分與商務關系雙重加分項。
在產業鏈下游,中車株洲所正在全國基地織就交付網絡的產能布局。
從寧夏海原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車株洲所先后投運了新疆昌吉新型儲能基地、錫林郭勒新型儲能基地,還有年產12GWh的宜賓生產基地這三大生產基地。
其中宜賓基地單線年產能達8GWh儲能PACK+8GWh儲能直流艙集成產線,錫林郭勒基地可輻射河北、內蒙古、山西等范圍客戶,實現“區域化生產、屬地化交付”的敏捷響應模式。
這種產能前置策略,既降低物流成本,又增強對地方市場的滲透力。
合縱連橫的產業聯盟讓中車株洲打造出長期發展的良性生態圈,而生態重塑之后,儲能又該追隨何種價值主義?
03
價值重構的行業臨界點
2025年2月8日,國華投資2024年第四批儲能系統設備集中采購公開招標中標候選人公示,中車株洲所以單價0.426元/Wh成為第一中標候選人。
“標王”稱號之下,業內對中車株洲所的頭部順位早已見怪不怪;然而,不斷刷線行業底線的競標價還是引起不少爭議。
這不是中車株洲第一次憑借低價競標脫穎而出。
2023年,廣東省能源集團新疆有限公司225MW/900MWh儲能系統采購中,中車株洲所報出了0.638元/Wh的低價;2024年2月,青海兩大儲能電站的招標中,中車株洲更是以0.592元/Wh的報價在27家競爭者中位列倒數第二。
2024年7月,中車株洲所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和包頭鋁業產業園區的儲能項目競爭中又一次掀起低價競標戰,給出了0.495元/Wh和0.435元/Wh的驚人價格。
行業紅海之下,項目競爭已從單純的技術比拼,演變為資金實力、供應鏈整合與戰略定力的全方位較量。
不得不承認,中車株洲所有低價叫板的實力。
一方面,背靠大型央企,中車株洲所更容易憑借低成本融資、規模化采購和客戶資源優勢占據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公司擁有六十余年的變流技術以及二十余年的儲能技術積累,不管是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源側領域,還是在電網側及用戶側、交通領域,中車株洲所均可提供完整的核心裝備和解決方案。
然而,低價競爭終究難以持續,行業內卷勢必要從“價格內卷”到“價值內卷”。
2021年7月10日,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海博思創、比亞迪、華為等12家儲能頭部企業發起并簽署了《關于推進儲能產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行業自律公約》,并明確指出要共同表示反對不顧安全的低價市場競爭行為。
面對行業從“卷價格”向“卷價值”的轉型,中車株洲所如能發揮表率作用,毫無疑問將改善上游供應商的生存處境,也有利于對電力系統客戶產生正向引導。
04
尾聲
在能源革命的巨浪中,唯有將產業洞察、技術沉淀與戰略耐心深度融合,方能穿越周期,引領變革。
中車株洲所的崛起,既是技術積累與戰略膽識的勝利,也暴露出行業深層矛盾:當低價成為常態,技術創新是否會被成本壓制?當儲能強配終結,頭部企業又該如何引領行業走向正確的方向?
當前,中車株洲所的合縱連橫策略為行業提供了寶貴樣本,即通過產業鏈生態構建與核心技術自主化,央企完全可以在高度市場化領域建立競爭優勢。
然而,無底線的低價競爭,不僅對行業無利,更將危害自身長期的發展,作為儲能領域的央企代表,中車株洲所有能力帶領行業向長期價值主義轉型,一來可為上游創造更多生存空間,二來可為下游創造更多用戶價值。如此美美與共,是行業發展長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