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guān)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4年3月25日,一輛派頭十足的奧迪車駛進了新縣箭廠河鄉(xiāng)。
車上,坐著一位年近80的新娘子,當車門打開,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婦人從車上款款走出。
與此同時,一位80多歲的老紅軍早已等候多時,不難看出,這位眼里噙著淚花的老紅軍就是這場婚禮的新郎。
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親自將艷麗的大紅花別在兩位老人胸前,并給兩人送上兩本奪目的結(jié)婚證,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對新人鼓起了掌。
據(jù)了解,老婦叫做蔣紅英,而那位迎娶她的老紅軍叫趙基生,并且,兩位老人都是“三婚”,而這場備受矚目的婚禮,實際上是這兩位老人舉行的第二次婚禮。
究竟是什么樣的緣分使得他們走到一起的?他們之間又有什么故事?
大別山:與君初相識
1917年,蔣紅英出生在一戶貧苦家庭里,雖然家庭條件艱苦,但一家人也勉強還能生活。
1920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成立,隨著組織的建立,不少群眾加入其中,蔣紅英的父母也不例外。
但緊隨其后,面對國民黨轟轟烈烈發(fā)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紅英不得不跟隨著父母逃往浙江舅爺家。
年僅10歲的蔣紅英隨著父母一路顛沛流離,終于來到了舅爺家,但舅爺家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更何況,現(xiàn)在多了幾張吃飯的嘴,日子更是緊巴、捉襟見肘。
無奈之下,舅爺就和蔣紅英的母親商議說,有個姓陳的富貴人家想找個“童養(yǎng)媳”,說是可以讓蔣紅英去。
一來蔣紅英去當了“童養(yǎng)媳”,日子肯定會比在舅爺家好過;二來就是舅爺家也可以因此緩解一下一大家子的吃飯問題。
蔣紅英的母親雖心里不舍女兒,但為了一大家子的生存問題,只好勉為其難地同意了這個提議。
于是,年僅10歲的蔣紅英就成了陳家的“童養(yǎng)媳”,生活的苦難對本就很苦痛的人從來都不會手下留情,命運對蔣紅英也從未心軟。
成為“童養(yǎng)媳”的蔣紅英,日子并沒有如愿好起來,反而還不比在舅爺家挨餓受凍的日子。
在陳家,蔣紅英的地位極其低微,甚至就連陳家下人的待遇都要比她好上幾分。
只要蔣紅英稍有過錯、手腳慢了一點,陳家人就會對她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年幼的蔣紅英身上時常是青一塊、紫一塊。
看著蔣紅英傷痕累累的身體,蔣紅英的母親痛心疾首,但卻也無能為力,這樣昏暗無光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了1928年的某一天。
這一天,蔣紅英的母親欣喜地拉著蔣紅英的手,悄悄地告訴蔣紅英組織的人來了,母親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一抹光亮照在了蔣紅英身上。
于是,機緣巧合之下,母親就帶著蔣紅英逃離了陳家這處是非之地,蔣紅英母女二人沿路乞討,一路前往大別山。
經(jīng)歷千辛萬苦,蔣紅英母女在大別山新縣定了居,當時,大別山新縣已然成了紅色根據(jù)地。
自小受到父母感染的蔣紅英,一心想要加入紅軍的隊列中。
正是蔣紅英的這個決定,命運的齒輪開始運轉(zhuǎn),蔣紅英和趙基生緣分就是從此刻開始了。
那時候,12歲的蔣紅英遇上了17歲的趙基生,當時是趙基生幫蔣紅英做的入隊登記,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
這個時候,兩人不會想到現(xiàn)在自己眼前的這個人,往后會成為自己畢生摯愛。
因為蔣紅英年齡還小,部隊就安排她負責一些搜集、傳遞情報的工作。
蔣紅英自己也十分勤學肯干,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竭盡全力幫組織傳遞情報。
趙基生被蔣紅英堅韌個性打動,蔣紅英被趙基生的穩(wěn)重可靠所吸引,加上因為工作需要,蔣紅英和趙基生時常假扮夫妻,方便四處打聽情報。
一來二去,在一次次任務(wù)的配合之下,兩人互生情愫。
1932年,這對“假夫妻”在組織的見證下,結(jié)成了一對真正的夫妻。
新婚燕爾,蔣紅英終于和心愛之人結(jié)為夫妻,她開始暢想兩個人并肩作戰(zhàn)、相互扶持地一起走向革命勝利,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當蔣紅英還沉浸在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時,變數(shù)發(fā)生了!
戰(zhàn)亂起:與君長別離
就在蔣紅英和趙基生結(jié)婚后的一個多月,蔣介石在此時展開了對紅軍大規(guī)模的第四次“圍剿”。
趙基生作為紅25軍團長,立馬投入到與蔣介石軍隊的激戰(zhàn)當中,蔣紅英也根據(jù)組織的需要,積極地為組織搜集情報、遞送情報,夫妻二人積極參與革命斗爭當中,為組織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但是,隨著戰(zhàn)況愈演愈烈,趙基生于次年同部隊一起轉(zhuǎn)移到了湖北一帶,而蔣紅英在給組織的人傳送情報的時候,正好直面迎上國民25路軍。
此次正面交鋒,蔣紅英可謂是九死一生,險些送命,好在被附近村民發(fā)現(xiàn),最后被村民救醒。
不過就是因為這次負傷,蔣紅英所在部隊也正在面臨著窘境。
蔣紅英養(yǎng)傷期間,她所在部隊因被國民黨軍隊步步緊逼,不得不撤離了原來的陣地,所以當蔣紅英身體恢復之后,時間已經(jīng)過了大半個月。
當蔣紅英再回到部隊原來的駐守之處,早已尋覓不到蹤跡,而趙基生也在一次交戰(zhàn)中受了重傷,負傷嚴重的趙基生被戰(zhàn)友背送回大別山新縣養(yǎng)傷。
趙基生在養(yǎng)病期間,紅軍也因為形勢所迫開始了浩浩湯湯的長征之路自此,趙基生失去了和組織的聯(lián)系,兩人都成了組織的失散人員。
也是因為這樣,聯(lián)系不上組織,夫妻二人徹底失散于戰(zhàn)亂之中,由于長期沒有對方的音信,蔣紅英和趙基生兩人都以為對方可能早已犧牲了。
心灰意冷的蔣紅英一路漂泊,來到了南京,找到了母親,歷經(jīng)磨難的蔣紅英撲在母親的懷里,痛哭流涕。
蔣紅英的母親安撫著女兒的情緒,她知道女兒這幾年以來的不容易,眼眶也跟著濕潤了。
雖然經(jīng)歷坎坷,但生活總歸還是要繼續(xù)的,蔣紅英也從挫折中慢慢站了出來,開始看向新的生活。
當然,雖然感覺丈夫趙基生也許早就犧牲于戰(zhàn)火之中,但蔣紅英還是沒有放棄尋找趙基生的下落。
這么些年,蔣紅英一路干著雜工,一面打聽著丈夫的音訊,盡管一直以來都沒有什么進展,但蔣紅英并不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
就算丈夫已經(jīng)死了,那自己也要知道他的尸骨在哪!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蔣紅英也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老姑娘。
而且這么多年,蔣紅英也一直沒有丈夫的消息。
但蔣紅英并不想放下趙基生,但母親不愿意讓蔣紅英一輩子都孤零零一個人,一直勸說蔣紅英再嫁。
蔣紅英雖然不愿意,但看著母親越來越虛弱的身體,為了讓年邁的母親安心,蔣紅英只好聽母親的話,嫁給了一個名叫張聚緣的忠厚男人。
1949年,中國革命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戰(zhàn)亂過后,老百姓的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
蔣紅英也跟隨丈夫張聚緣一同去了河南鄭州工作和生活。
婚后,蔣紅英雖然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但她一直將張聚緣的兒女視若己出,就這樣,蔣紅英也和張聚緣平平淡淡地相伴了大半輩子。
1985年,張聚緣因病長逝,蔣紅英又開始變成孤孤單單的一個人。
不過此時,蔣紅英已經(jīng)快70歲了,對于過往,她也早就釋懷了,尋找趙基生的執(zhí)念似乎也慢慢淡出了她的生活。
革命早就勝利,飄零了大半輩子,蔣紅英只想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晚年,晚年的蔣紅英很喜歡和各式各樣的人談天說地以此排解孤寂。
1987年的一個夏天,蔣紅英家門口開了一家雜貨鋪。
蔣紅英就在這家雜貨鋪門前和一個小姑娘聊得熱絡(luò),這位小姑娘正是這間雜貨鋪的店主。
本來打算湊湊新店熱鬧的蔣紅英,因為聽著小姑娘口音不像本地人,便來了興致,并且,蔣紅英總隱隱覺得這姑娘得口音很像一位故人,只是自己一時間想不起來。
于是,蔣紅英就隨口問了一嘴:“姑娘哪里人???”
小姑娘直言自己是大別山新縣人,本來只是想和小姑娘談?wù)勥^往,解個悶。
但一聽這小姑娘說起“大別山”,蔣紅英埋藏在記憶深處那段關(guān)于大別山的回憶,如同浪潮般再次涌現(xiàn)在蔣紅英的腦海里。
壓抑在心底某個執(zhí)念,在這一刻,似乎又破土而出了。
抱著一絲僥幸,蔣紅英開口問小姑娘認不認識一個叫做趙基生的人,沒想到小姑娘瞪著大眼睛,很是驚訝地打量起了蔣紅英。
小姑娘有些激動地說自己的爺爺就叫趙基生,自己是他的孫女,叫趙桂蘭。
然后十分激動地和蔣紅英說自己地爺爺也是個老紅軍,小姑娘說起自己爺爺在家里時常和后輩說起自己當年的從軍生活。
蔣紅英穩(wěn)了穩(wěn)心神,問小姑娘有沒有爺爺?shù)恼掌?/p>
小姑娘從口袋里拿出全家福,當蔣紅英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懸浮的心慢慢沉了下來。
思念的情緒在這一刻噴涌,淚水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不是同名同姓,也不是身形相似的人……
照片上的那位老紅軍,就是與自己曾經(jīng)苦苦尋覓、失散多年的前夫趙基生!
再相逢:與君續(xù)前緣
小姑娘見哭成淚人的蔣紅英,一時間不知所措,于是小心翼翼地開口詢問蔣紅英是不是認識自己的爺爺。
蔣紅英拂去自己的眼淚,緩緩開口:“回去問問你爺爺,問他還記得蔣紅英嗎?”
雖然趙桂蘭還不知道這位老婦和自己的爺爺究竟有什么一層關(guān)系,但看老婦哭成那個樣子,斷定兩人肯定是關(guān)系匪淺的故人。
于是,趙桂蘭也不含糊,直接給遠在大別山新縣的爺爺寄去一封家信,信中就和自己的爺爺提及了蔣紅英,還附贈上了一張蔣紅英給的照片。
接到信件的趙基生,看到“蔣紅英”的照片,眼眶微紅。
后來,在趙桂英的帶領(lǐng)下,蔣紅英又一次回到了承載她一生輝煌與快樂的地方。
蔣紅英和趙基生相見的那一刻,兩人緊緊地握著彼此的手,相顧無言。
但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
初遇時,兩人還是生澀懵懂的少年;失散時,兩人還是新婚夫妻;重逢時,兩人早已經(jīng)成了發(fā)色雪白的耄耋老人。
闊別了五十多年,相愛之人再次相聚,在場的子女們也都哭成了“淚人兒”。
原來,不僅僅是蔣紅英在苦苦地尋找著趙基生,趙基生也一直在尋找著蔣紅英。
但因為趙基生母親著急抱孫子,加上一直沒有妻子蔣紅英的消息,趙基生迫于無奈便按照父母的意愿娶了妻。
隨后就是生了孩子,一晃眼,幾十年的光陰便過去了,因為兩位老人的配偶都已逝世多年,都是孑然一身,所以,雙方子女都有意愿撮合兩位老人。
于是,在子女的安排下,兩位老人又開始走到一起。
蔣紅英和趙基生的事跡一下子便傳成了佳話,當?shù)卣捕贾懒藘晌焕先说墓适隆?/p>
1994年3月25日,在當?shù)孛裾忠约按迕竦囊娮C之下,工作人員親自為兩位老人辦理了結(jié)婚證。
隨后,蔣紅英和趙基生的故事也被刊登上了報紙,昔日隊友紛紛認出兩人。
此前因為無法證明紅軍身份的蔣紅英也在一個個隊友的認證之下,被頒發(fā)了“紅軍失散人員證明”,恢復了自己作為紅軍的身份。
在如今訊息便利的時代,我們很難切身體會到在那樣一個年代尋找一位故人有多么艱難。
蔣紅英和趙基生為了革命事業(yè),為新中國的事業(yè)傾盡所有,與愛人歷經(jīng)別離、嘗盡相思苦。
在那個年代,為了革命事業(yè),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不在少數(shù),有些人經(jīng)歷生離,有些人經(jīng)歷死別,能像蔣紅英和趙基生一樣能再次重逢的,實在少之又少。
也是因為兩人對彼此堅定不移的愛,終于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戰(zhàn)亂使得愛人失散,但愛可平山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