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7月份的堡壘行動中,北線的莫德爾與南線的曼施坦因表現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南線曼施坦因一開始就是all in 的狀態,一上來就六個裝甲師齊出,一路狂飆突進,誓要打到庫爾斯克城去。但是北線的莫德爾卻表現得非常謹小慎微,不敢投入全部力量,好像背后總有人盯著他一樣。實際情況也差不多了,莫德爾帶領的第九集團軍實際上也處于一個突出部,奧廖爾突出部。莫德爾的情況可要比南線的曼施坦因兇險得多,他自己腳底下就坐著一個巨大的火藥桶,一不小心就會爆炸。
?莫德爾的風格就是穩扎穩打
莫德爾在堡壘行動開始后不想讓自己的師過于靠前,而是注重保持側翼和保持防守的能力。莫德爾下令讓手下的師長們把握好節奏,不要把重炮布置得過于靠前,莫德爾多次發電報強調要穩扎穩打,不能盲目突進。在7月5日到8日的作戰中,德軍第47裝甲軍傷亡較大,需要短暫休整來恢復實力,因此在7月8日莫德爾和他的手下們開了一場大會。
莫德爾在大會上強調,蘇軍的火力配置和陣地厚度都超出了想象,這樣的防御陣地阻礙了我軍裝甲進攻,我方不得不進行更詳細具體的進攻準備。莫德爾不贊成裝甲營搞穿插,而是把若干裝甲營和其他重武器放在一起使用,以此為基礎,莫德爾開發出了一種新戰術。從7月10日開始,莫德爾選擇了以步兵、炮兵撕開蘇軍防線,再使用裝甲單位突破的戰術。
雖然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保存北線德軍裝甲實力,但是莫德爾的這種行為直接使得堡壘行動沒有任何勝算。北線莫德爾消極避戰,南線的霍特和曼施坦因再怎么把瓦圖京和科涅夫反復鞭打也難以單獨吃掉突出部。但是也要考慮南北方向不同的情況,如果莫德爾選擇進攻,情況會變得更糟糕。
?腳底下踩著火藥桶啊
再強調一遍,莫德爾的第九集團軍身處的位置本身就是一個突出部,奧廖爾突出部也是被蘇軍視為眼中釘的。早在5月份蘇軍就有了吃掉奧廖爾突出部的想法。為此制定了庫圖佐夫行動。如果歷史上莫德爾和曼施坦因一樣不管不顧一味進攻,那么后果將會是什么呢?莫德爾帶著裝甲部隊繼續突擊,但是面對羅科索夫斯基的頑強防御只能勉強龜速前進。
但是當時南線的霍特前進的也很困難,在普羅霍夫卡坦克大會戰之后南線的德軍實際上已經喪失了銳氣。這個時候南北兩個鉗子都廢了,蘇軍的大反攻也要來了。北線有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和部署在更北線的布良斯克方面軍。而南線則是科涅夫的預備隊草原方面軍與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面軍,總兵力200萬人。
不說其他的,如果莫德爾投入了太多的精銳力量投入到和羅科索夫斯基的戰斗中,北邊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偷襲怎么辦?巴格拉米揚的兩個坦克軍對北線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撕開了數十公里的大口子,這能不管嗎?再晚進入防御一兩天,北線的第九集團軍就有可能被殲滅。
?當時的北線形式基本是“三明治模型”,布良斯克方面軍加上中央方面軍,中間夾著莫德爾的第九集團軍,就這情況還要莫德爾進攻,實在強人所難。奧廖爾的情況一個處理不好就是大火藥桶。而等到12號蘇軍發動庫圖佐夫行動的時候已經有預料的莫德爾快速完成部署,在北邊集中了五個裝甲師對付布良斯克方面軍,而南邊則準備了一個裝甲師防御羅科索夫斯基的進攻。
?事實證明如果論防守莫德爾自詡是不輸任何人的,奧廖爾防御戰敵我差距非常巨大,德軍只有30多萬人,蘇軍有接近100萬人,技術兵器差距也是好幾倍,但是莫德爾愣是將其打成了小號的勒熱夫戰役,以己方8萬人的傷亡換掉了蘇軍33萬人,在絕對劣勢狀態下打出1:4傷亡比,讓人難以想象。莫德爾從一開始就比較反對庫爾斯克會戰,曼施坦因想打是站著不腰疼,他又沒在奧廖爾這個火藥桶上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