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戲劇是中國現代戲劇的一部分,其藝術形式承載著現代生活和現代意識,它在中國“人的現代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校園戲劇從發軔到現在一直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手段,在思想啟蒙和社會進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青年中影響較大。校園戲劇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造就了大批話劇藝術家和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而這一切作用、意義和價值都是建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2021年,西北地區出現了大量紅色校園戲劇,也塑造出了眾多人物形象。
青海師范大學“我們”戲劇社的《永懷之歌》選擇兩彈元勛郭永懷為主要塑造對象,講述了郭永懷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求學、考取中英庚子賠款留學基金前往美國深造取得豐碩科研成果、新中國成立后來到青海“221”基地參與“兩彈一星”項目研制以及從蘭州飛往北京途中飛機失事為保護文件以身殉國的故事,生動再現了郭永懷先生高尚的情操和品質。新疆大學火蜥蜴劇社的《共產黨人在新疆》和新師大劇社的《光從地下來》在劇中角色的塑造上,將情節史詩化,同時又體現了共產黨人不畏艱難,不怕苦的精神寄托,體現了啟蒙性和藝術性。
蘭大劇團的《大河的盡頭是冰川》講述了秦大河學習成長的經歷和徒步穿越南極的故事,展現了以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為代表的蘭州大學科研團隊勇攀高峰、不畏艱難的科研精神,為國爭光、不甘落后的民族情懷。同時,體現出中國愿為人類認識南極、了解南極、保護南極、和平利用南極而作出貢獻的決心和氣度。
西安歐亞學院EU劇社的《共產黨宣言》和寧夏師范學院山花話劇社的《紅軍粉的故事》對于人物塑造并不像西安外事學院春秋戲劇社《小院往事》和西外話劇社《活法》中的場面那么小,前兩部話劇主要為了表現出宏大的史詩感,雖然,后兩者更多的體現的是小場景,但是對人物的塑造也是極其精美的,也表現了“戲劇是一種集眾多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這種具有綜合性特征,且在不斷革新的藝術,我相信,這就是一種藝術性的表現方式。
西外話劇社《活法》為例,該劇親切的鄉土氣息,讓更多的人對于陜西這片土地上的故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展現了陜西地區的民風民俗。校園戲劇具有文化傳承和創新精神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特定時期所特有的時代精神內涵。在其獨具風格的表演中,我們能看到它將傳統與舶來品相結合。比如咸陽師院劇社《國茯》中,用快板入場,茯茶文化鋪墊的同時,又兼顧寫當時的局勢。在歷史發展中,由于受到社會環境、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影響而產生變化發展起來的紅色校園戲劇則體現著當時時代背景下所反映出來的是一種新時期精神面貌與思想形態。同時也表現出了那個年代對中國革命斗爭的高度重視,以及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等等方面。正因如此,在新時代,我們才更應該去走進校園戲劇,去參與校園戲劇,去傳承校園戲劇。
新疆大學火蜥蜴劇社的《共產黨人在新疆》和新疆師范大學的《光從地下來》在角色的塑造上,將情節史詩化,同時又體現了共產黨人不畏艱難,不怕苦的精神寄托。西安歐亞學院EU劇社的《共產黨宣言》和西外話劇社《活法》為了表現出宏大的史詩感,注意把個人命運放到宏達的時代背景下來刻畫立體人物形象。《活法》還有讓觀眾親切的鄉土氣息,也展現了陜西地區的民風民俗。咸陽師院劇社的《國茯》用快板入場,茯茶文化鋪墊的同時,又兼顧寫當時的局勢。陜師大劇團的《生命樹》以“向下扎著根,向上開著花”的生命樹作為主要塑造對象,以特殊時期的女大學生木棉作為敘事線索,通過阿郁,桃兒兩位具有新思想,新信仰的女性的故事,以詩劇的形式,表現出對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由于作品融入了愛情、信仰等元素,表現出了紅色文化所具有的核心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