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童年時期養過哪些小動物?有過哪些玩具?玩過些什么游戲?吃過哪些美食?
4月18日下午,“又見?童年:可憐天下子女心 —— 魯迅《朝花夕拾》的童年觀” 主題講座在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子牛廳舉行。這場講座正式開啟了“大先生的會客廳”第五季系列活動。
作為本季的開幕首講,“大先生的會客廳”走進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主講嘉賓以幽默風趣又深入淺出的語言,為六年級的學生們生動解讀《朝花夕拾》中關于童年的細膩描寫。
通過鮮活的案例與趣味橫生的互動,嘉賓帶領學生們跨越時空,沉浸式感受魯迅筆下充滿溫情與哲思的童年世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探尋經典文學的深邃魅力。
“魯迅被父親逼著背書的無奈,讓我想起周末補習班的疲憊;阿長買《山海經》的溫暖,又像媽媽偷偷塞零用錢的關懷。原來每個時代的孩子都藏著相似的心事:想自由玩耍卻被作業絆住,渴望理解卻總被嘮叨淹沒。這場講座讓我明白,父母的嚴格里藏著愛,就像魯迅筆下那些‘刀子嘴豆腐心’的長輩。以后我會多和爸媽聊聊書里的故事,讓代溝變成理解的橋梁。”
講座結束后,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六年級學生苗家潤感慨地說道。
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位于虹口文化名人區的核心地帶,是魯迅先生在上海長期工作的地方,學校浸潤在魯迅精神的文化氛圍之中,以傳承魯迅精神為責任和使命。
學校繼承魯迅先生“愛國”“求真”“創新”的思想,秉承 “啟智、求真、修身、立人”的校風,堅持“讓每個人都有成功的體驗”的辦學理念。
多年來,學校通過與“魯迅小道”各場館的深度合作,積極開發“尋魯迅”行走課程,豐富學生體驗和實踐能力,從中孕育出的“朝花”學生志愿總隊已榮獲全國中學生示范志愿項目和市級先進志愿集體榮譽稱號。
其實,這并不是“大先生的會客廳”首次走出書店走進學校舉辦。“大先生的會客廳”第三季第四期曾前往上海市民辦新復興初級中學,為該校師生帶去“中年魯迅·革命的中國新藝術——跨出世界上去的第一步”主題講座。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店長王文彥介紹,通過“走出去”、與學校“結對”等方式,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正更多參與進學校的“大思政課”系列活動。
“大先生的會客廳”系列文化講座由中共虹口區委宣傳部指導,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舉辦,旨在深度挖掘魯迅在虹口的紅色印跡。
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所在的內山書店舊址是魯迅于1927年定居上海后光顧最多的書店,集買書、收轉信件、會客和避難等多種功能的內山書店,貫穿了魯迅余生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這里也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早期登陸中國的重要陣地,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文化伙伴,以魯迅為代表的眾多左翼人士和共產黨人都曾得到內山書店的保護,具有深厚的紅色歷史淵源。
2022年11月26日,在市委宣傳部,虹口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之下,由上海新華傳媒連鎖、長遠文化集團、工商銀行上海虹口支行三家單位聯合打造的新型城市文化綜合體——“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開業。
為了在老建筑的活化利用中講好歷史故事,讓“書香會客廳”更好服務居民,結合1927·魯迅與內山書局本身所具備的豐富故事性和文化要素,“大先生的會客廳”系列文化講座啟動。
自2023年1月在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開啟以來,“大先生的會客廳”已走過四季。如今啟幕的第五季以“又見?童年”“又見?婚戀”“又見?青年”“又見?民眾”“又見?父子”為主題,以辯證的視角,拆解魯迅的人生觀,通過對其作品的專業解讀,以及相關主題的跨時代交互,了解他不同的側面,思考新時代的我們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迪。
作為虹口全域“大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先生的會客廳”系列文化講座將持續深度挖掘魯迅在虹口的紅色印跡。
記者:張燕麗
圖片:張燕麗、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虹口區融媒體中心圖片庫
編輯:張燕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