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把愛情,設想成最美好的樣子。可現實,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為什么兩個明明相愛的人,卻無法過好這一生,究竟問題出在了哪里呢?
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其結論是:我們總以為,別人和自己共享同一套思維系統。
于是,我們默默的選擇了“只做不說”。然而,內心里真的是無所求嗎?
當然不是,我們期待的是,對方可以自己主動去發現我們的付出,并且給予回應。
舉個例子來講:
你熬夜為他整備生日驚喜,就默認他收到禮物時,該看得出你背后的付出;你默默消化因他而滋生的委屈,就幻想他該為你的懂事感動……
但扎心的現實是:男人對情緒的感知力,永遠比你的預期,低上不止五倍。
所以,假如你想要自己的戀情更完美一些,就要學著去做能夠“明確表達需求”的戀人。
需求的明確,是在“要求”對方參與
人都是有惰性的,即使在彼此存有愛意的感情中,這種惰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惰性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惰性促使的行為,一旦成為了固有的習慣,便成了破壞情感的元兇。
在感情中,最怕的是你以為他會這樣做,滿懷期盼地等待著。而他,并沒有意識到需要這樣做。
于是,失望、不甘、怨懟接踵而來,勢必會影響兩個人相處中的心態。
要學會清晰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默默地在被動中等待。
舉個例子來講,你希望對方對你更加用心,不是說“你對我好點”,而是:
“今天我加班,會有點晚,一個人走夜路害怕,希望你能過來接我”。
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是在要求對方參與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讓對方清晰的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而不是靠自己的感知能力去猜測,猜不中,你又郁郁寡歡。你越郁郁寡歡,他越不敢猜,惡性循環。
規則的建立,是在“規避”沉沒成本
有在感情中完全可以不付出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在感情中再“一毛不拔”的人,也會有付出。彼此陪伴時花費的時間、精力、情緒,樣樣都是自身的成本。
所以,在兩情情感間規則的建立,是為了規避沉沒成本。
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兩個人平穩、持續的走下去。
也許會有人說,這樣的表現是否太過功利了,為什么在感情中不能純粹、自如一些呢?
如果你看穿了情感的本質,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情感本身就是合作性質的,需要兩個人共同的付出,只是沒有完全的公平罷了。
所以,規則的建立也是在明確表達需要。是為了讓兩個人之間的付出,不必過于懸殊。
在規則的制定中,允許“議價”。但規則一旦經過兩人的討論制定下來,就要共同遵守,讓兩個人在情感上更為對等。
不敢提需求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是害怕對方的拒絕,還是對這段感情沒有信心?
不論心底的原因是哪一種,但結論都是一樣的:不敢提需求,是一種把主動權讓渡給對方的懦弱。
請在生活里,對自己有點信心好嗎?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嫌棄你提需求,只會害怕給得不夠多。
當你們相互之間不必用“猜”去延續這段情,不必因為誤會而徹夜難眠,不必因為對方誤解了你的心思而憤恨……
而是敢于明確表達各自的需求,坦蕩坦然,就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暢快,仿佛心也在不斷的貼近。
能明確表達真實心意的感情,溝通會更順暢;敢于明確表達需求的戀人,更容易獲得愛意與尊重。
世界那么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