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和貝萊德談下了228億美元的港口交易訂單。
當時有不少的人根據長和集團公布的財報,推測李嘉誠的港口業務可能只需要十來年就能賺到228億美元,嘲諷李嘉誠做了一個虧本的買賣。
可是隨著中美關稅戰的打響之后,第一周全球的集裝箱訂倉總量的變化,就已經狠狠地打了這些質疑李嘉誠商業眼光人的耳光。
一:全球集裝箱訂倉量暴跌49%
很多人以為李嘉誠出售港口,是害怕港口被美國強奪。
然而這根本就不是李嘉誠出售港口的原因,最起碼不是主要原因。
李嘉誠之所以出售港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看清了特朗普的本質。
上一個任期一開始,特朗普就追著中國打起了關稅大戰,直接影響到全球原有的貿易。
這次特朗普又上臺了,李嘉誠早就預估到國際貿易可能再次遭受重創。
于是在其正式上任之前,就和貝萊德這個美國的財團商量,出售自己旗下的大量港口資源。
果不其然,在李嘉誠決定出售港口沒多久,中美在貿易上就又一次爆發了沖突,這一次經濟沖突規模空前。
一時間全球的貿易都受到了中美關稅大戰的影響。
根據集裝箱貨運數據公司Vizion的統計,與3月24日-31日相比,4月1日-8日的全球集裝箱訂艙量環比下跌49%;
同期,美國進口箱量環比下跌64%,美國從中國進口箱量也環比下跌64%,美國對中國出口箱量環比下跌36%。
而集裝箱訂艙量,是最能反映海上貿易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訂倉量的暴跌就意味著海上貿易的暴跌。
按照正常的邏輯順序推導,海上貿易的暴跌,就意味著港口收入的下降。
港口收入的下降,也就意味著港口這種和海上貿易并存的資源價值同樣下降。
如果中美在貿易上在關稅上不再緩和,現在的港口價格可能就遠遠比不上中美關稅大戰之前的港口的價格了。
這也側面證明了,李嘉誠在中美關稅大戰爆發之前,就和貝萊德談判出售港口,是一個多么明智的商業選擇。
二:李嘉誠商業眼光獨到
在特朗普和中國打起關貿大戰之前,早已經有人預料,中美之間的貿易可能會又一次遭到重創。
可是成功預測的人很多,但是針對這個預測,迅速做出商業上重大決定的人卻沒有多少。
李嘉誠就是其中的少數,在中美關稅大戰還沒有成定局的情況下,只是傳出一些風聲,李嘉誠就迅速的將可能會在中美關貿大戰下受損的產業出售。
毫無疑問,事后全球的貿易現狀,又一次證明了李嘉誠的商業眼光是獨到的,商業抉擇是正確的。
而這筆在其他商人身上值得夸贊一輩子的成功交易,在李嘉誠的商業生涯中,不過只是又一次錦上添花而已。
因為李嘉誠的商業眼光,早已經在他幾十年的商業生涯中,得到過一次又一次的證明。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是亞洲的制造中心之一,李嘉誠從創業之初就進入了以出口為主的塑膠產業。
看著香港地價人工成本的上升,李嘉誠沒有死磕自己成家立業的塑膠產業,馬上把自己的主要業務轉入地產。
1967年,香港暴動,不少有錢人擔心香港的穩定,紛紛拋售房產,房價大跌。
李嘉誠逆勢而動,把攢的錢全部都投入到房產中,果不其然幾年后香港就穩定了,李嘉誠賺了幾倍的資產。
中國改革開放,相比于不少的香港富豪不信任內地,李嘉誠卻不一樣。
又一次花上百億的巨資,在中國大陸拿下了大量的地皮,隨著中國房地產的蓬勃發展,爆賺幾千億。
當然這沒有什么了不起,畢竟中國發地產的發展,是時代帶來的紅利,只要擁有李嘉誠那么多錢,再稍微加上一點眼光,就能從房地產上爆賺。
可是撤退的時機卻沒有多少人能把握住,在中國出現房價幾年翻一倍的情況下,李嘉誠頂住了誘惑,不但沒有大規模擴充自己旗下房地產業務的規模,反而大量的出售內地的房產,前前后后套現了幾百上千億之巨。
李嘉誠商業生涯中是有過失敗,但是成功總是占據大多數。
中國如果評選商業之神,李嘉誠絕對是其中的最有力的競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