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17日晚,美國對也門胡塞武裝控制的伊薩角港發動兩輪空襲,導致38人死亡、102人受傷。被炸死的38人中甚至包括5名剛剛趕到現場準備救援的醫護人員。而美軍對此次空襲的態度,仍是熟悉的強硬——中央司令部在社交媒體上宣布“目標已被摧毀”,言語之間毫無悔意。這起事件不僅是中東戰火的又一次升級,更是美軍在國際秩序中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幌子的又一次越權行徑,把也門本就千瘡百孔的戰場,變成超級大國意志的投影屏。
伊薩角港位于也門荷臺達省,原本是該國西部重要的燃料進口通道。在長年戰亂、經濟崩潰、疫病肆虐的背景下,該港口早已不僅是軍事據點,更是民眾賴以維生的生命線。美方聲稱其“被胡塞武裝用于走私燃料”,但沒有任何獨立機構驗證這一說法。在缺乏確鑿證據和聯合國授權的前提下,美軍以一紙單方情報即出動戰機展開斬首式打擊,無異于在戰爭法與人道底線之間肆意踩踏。
尤其令人發指的是美軍的“雙輪轟炸”戰術。根據胡塞控制的馬西拉電視臺報道,第一輪空襲后,當地醫護人員立即前往救援,結果在數分鐘后即遭第二輪導彈襲擊,5人當場喪命。這種戰術手法在軍事上被稱作“雙擊打擊”(double tap strike),其目的并非單純摧毀軍事目標,而是最大化敵方人員殺傷。這種行為在國際法框架下早已備受爭議,甚至可被視為對非戰斗人員的蓄意打擊,違反《日內瓦公約》的基本精神。
而胡塞方面則迅速做出回應。領導人阿卜杜勒·馬利克·胡塞在電視講話中公開宣稱,自3月15日以來,他們已對以色列發動26次襲擊,并對紅海水域的美軍艦只發起33次攻擊。這場“多線沖突”的局勢已愈發清晰:胡塞武裝不再只是也門的地方叛亂力量,而是主動將自己投射為“反以反美”的區域抗爭先鋒,將也門的地緣戰爭轉化為全球秩序對抗的一個火線節點。
美國空襲的直接后果,是徹底切斷了該港口的燃料供應鏈。這對廣大也門西北部地區來說無異于人為制造人道災難。長年以來,也門民眾已飽受戰爭之苦——糧食匱乏、疫病流行、醫療系統崩潰、聯合國援助資金告急,如今再加上燃料斷供,將使這一地區數百萬民眾面臨“死于戰火”與“死于斷供”的雙重選擇。美方是否考慮過這場打擊的“次生災難”?顯然,他們并不在意。
這已不是美軍第一次在也門問題上“自說自話”。自2015年以來,美國一直以打擊“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和“反恐協作”為由,在也門進行多輪空襲與無人機打擊行動。但現實是,也門局勢并未因美軍介入而變得更安全,反而不斷惡化為多個政治與宗教武裝割據、外國勢力爭奪資源的權力真空地獄。沙特和阿聯酋長期主導的聯軍干預失敗后,美國的軍事干預不僅未帶來穩定,反而在紅海水域點燃了更多戰火。
胡塞武裝近期通過襲擾商船、攻擊以色列相關航線來向西方施壓,達到“以戰止戰”目的。但是美國的回應卻不是外交斡旋,而是升級報復,其邏輯依舊是熟悉的“軍力壓制”模式:你敢打我航母,我就炸你港口。
然而,這一輪報復性打擊是否能帶來戰略上的“震懾效果”?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對胡塞而言,他們并不畏懼傷亡,反而將“犧牲”轉化為動員資源,以此獲取更多民眾支持與外部聲援。對區域局勢而言,這種行動極可能激化伊朗、黎巴嫩真主黨與胡塞之間的協同機制,進一步撕裂紅海、波斯灣與地中海沿線的安全架構。而對國際社會而言,美國再次以“單邊正義”破壞國際法秩序,將深度削弱其在中東的外交公信力。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如此嚴重的空襲事件,西方主流媒體與國際組織卻反應冷淡。聯合國至今未對事件作出明確譴責,美國國內也沒有任何實質問責機制啟動。醫護人員被炸死,港口燃油庫爆炸,平民傷亡慘重,但只因“施暴者是美國”,這場悲劇就被默默歸于“反恐操作”的范疇。而這,正是當前國際秩序最可怕的扭曲之處——正義的判定,取決于導彈從哪一方發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