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劉宗智
奔騰的黃河沿岸,聚集著千匯萬狀的多樣態文化。
河水奔流,年復一年催生出春草夏花,一如文化不斷生長出新的枝葉。
山東,作為黃河文化與儒家文明交匯的地域,近年來秉持著傳統文化最厚重的底色,又萌發出耀眼的風華。
日前, 筆者在“行走黃河”行進式采訪活動中從山東省濟南市啟程,依次經過了聊城、德州、濱州、東營、青島、煙臺等地,見證了一座座城市的進取與蝶變,無數傳承人與創造家,都在用行動書寫著文化“兩創”的精彩答卷。
聊城
艾草為媒,弘揚中醫文化
黃河之濱的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一片片翠綠的艾草隨風搖曳,散發出獨特清香。
這座因江北水城聞名遐邇的城市,正以艾草為媒,將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融入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的脈絡中。
艾草在中華文明中具有深厚文化涵意,其應用貫穿醫藥、民俗等領域。早在殷商時代,艾灸療法得到了初步的發展和應用。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還記載了許多灸法,包括“以艾裹,以艾灸癲者中顛,令爛而已”等治療方法,這些記載表明,當時的醫家已經掌握了艾灸療法的基本技術和操作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實踐中。
春秋戰國時期,艾灸療法往往與針灸療法相結合使用。
《左傳》中記載:公元前581年,醫緩為晉景公診病時提到的“攻之不可,達之不及”,這里的“攻”被解釋為艾灸療法。
此外,《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也對艾灸療法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闡述,強調其在治療各種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一的鮑姑,擅長灸法,尤精通艾灸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被譽為“灸圣”。
鮑姑的艾灸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深受群眾喜愛,據《鮑姑祠記》記載:“鮑姑用越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贅疣,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后世稱為“藥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詳細記載了艾草的藥性、功效及使用方法,包括艾灸的具體操作和應用范圍;
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世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將艾灸寫入《千金方》中,詳細記錄了多種灸法的適應癥和操作方法,包括灸具的選擇、艾絨的制備、灸法的操作步驟等;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明確指出了某些病癥可以使用艾灸進行治療,如“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等,同時詳細記載了多種灸法治療疾病的方法,包括太陽病、少陰病等。
此外,漢字“艾”蘊含陰陽調和思想,“乂”象征治理與平衡,反映艾草調和人體陰陽的醫學理念,契合“天人合一”哲學觀。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聊城的實踐表明,中醫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傳承”。
德州
黑陶文化鐫刻文明密碼
德州黑陶的基因里鐫刻著文明的原生密碼。
新石器時代的匠人以“封窯滲碳”技藝淬煉出的“黑如漆、聲如磬、薄如紙”的蛋殼陶,將黃河先民的宇宙觀凝結在0.3毫米的陶壁上。
如今一代代學者和藝人不斷挖掘探索,不僅破譯了黑陶燒制技藝,還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器的國家之一。
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彩陶工藝為代表的仰韶文化逐漸衰落,而在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的廣大地區興起另一種以出土大量黑陶為特征的黑陶文化。
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章丘龍山鎮而得名,又稱之為“龍山文化”。
考古界將龍山文化分為四大類型,即黃河流域的早期龍山文化,河南、陜西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游良渚文化。
黑陶文化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陜西地區直至新疆,北到遼東半島,南過杭州灣,甚至達到江西的樟樹鎮和臺灣省。
這個時期農業和畜牧業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黑陶是中國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國古代制陶技藝進入巔峰的重要標志,被史學家譽為“原始文化的瑰寶”“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
千年歲月流轉,黑陶技藝逐步遺失。
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州在全國率先讓失傳數千年的黑陶技藝重新煥發光彩,并與現代技藝結合,使其成為展示中華經典文化的藝術珍品。
黑陶文化的崛起,使德州成為現代黑陶的發軔中興之地,榮膺“中國黑陶城”桂冠,相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仰韶彩陶到龍山黑陶,中國制陶史的本質是材料革命的文明敘事。
黑陶不再是博物館的靜態標本,而是從遠古走來的文化符號。
濱州
兵家文化跨越時空界限
在齊魯大地的黃河尾閭,一座以“兵圣”孫武命名的文化園以“破圈”之勢闖入年輕人的視野。
作為全國唯一以孫子文化為主題的國家4A級景區,廣饒縣孫子文化園用十年時間書寫了一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兵法”:既堅守文化根脈,又敢為天下先,讓《孫子兵法》的智慧跨越時空,在當代煥發新生。
走進1300畝的園區,兵圣宮8米高的漢白玉孫武雕像巍然矗立,手持兵書、腰挎寶劍的造型瞬間將人拉回烽火連天的春秋戰國。
這座“文化心臟”以時間為軸,通過文物陳列、場景復原、互動沙盤等多元展陳,將《孫子兵法》中的“止戈”“伐謀”“伐交”智慧具象化。
文化傳承不止于展示,更需創造性轉化。
園區深挖“止戈為武”的和平哲學,排演舞臺劇《止戈為武》,用藝術語言詮釋兵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漢服花朝節里,甲胄巡游與古風市集相映成趣,年輕人身著曲裾深衣打卡“兵法十三橋”,傳統文化在社交媒體裂變出千萬流量,千年兵法智慧在光影與笑聲中“活”成一部流動的史詩。
東營
生態綠洲詮釋天人合一
作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黃河入??谔幍臇|營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贊歌。
黃河三角洲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古老東方“天人合一”哲學的現代顯影。
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大屏上,387種鳥類遷徙軌跡編織成金色網絡,其中三分之一的物種曾在《詩經》里掠過先民的眼簾。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自成立以來,鳥類種類從187種左右增加到目前的373種?!秉S河三角洲保護區負責人介紹說,該保護區是全球鳥類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現共有野生動物163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被國內外專家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近年來,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營造適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棲生物、不同鳥類生活的生態環境。
在河流淡水濕地,保護區設置大緩坡和深水區,引進黃河水,建設鳥類繁殖島、魚類棲息地;
在鹽沼濕地,全面修復黃河三角洲受損的鹽地堿蓬植被,為鷗、鶴、鷸等珍稀瀕危鳥類提供棲息地。
曾經的油田鐵塔成為綠洲里悅動的金屬音符,人工干預化作自然演替的推手,新生陸地的肌理里藏著《山海經》般的生態密碼。
青島
千年文脈邂逅數字浪潮
文化與科技的雙向賦能成為融合歷史文化、城市精神和情緒價值的鮮活載體。
這座以啤酒與帆船聞名的城市,正悄然蛻變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新硅谷”。
而在這股浪潮中,海爾集團如同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輪,以5000余項專利為帆,將傳統制造業的桎梏拋諸身后,向世界展示著“青島智造”的硬核實力。
如果說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那么青島則實現了技術革新與生活需求的同頻共振。
冰箱精準“管理”食材,“提醒”烤箱識別放入食材,主動“推薦”烹飪程序;洗衣機自動“識別”衣物,匹配洗護模式……
這些在科幻大片中看到的未來生活方式,逐漸在海爾變為現實。
這些實踐印證著,“文化之根”深植于傳統,“科技之翼”助力其飛翔。
在這場文化與科技“雙向奔赴”的旅程中,現代技術創新賦能下的諸多文化產品,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為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煙臺
工業遺產“變身”文化園區
工業遺產是展現城市工業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續城市文脈、拓展城市文化發展空間的重要載體。
沿著通洋路一路向東,通洋路39號愛設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它的前身是煙臺第三棉紡廠,經過幾年的改造,一個原始工業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一棟棟建筑內部已精心設計打造成現代互聯網工作空間,老廠房與現代科技感共存的“反差感”引人注目。
“我們園區占地110畝,它的前身是建于1962年的煙臺市第三棉紡廠,曾經荒廢了20多年。在水電全無的情況下,我們接手了這個項目,進行了投資。我們的設計理念是打造一個設計師產業園,想把煙臺,甚至是全國范圍內有名氣的設計師都會聚到一起?!睈墼O計文化創意產業園創始人鞠俊超介紹。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老舊廠房的升級不僅是空間改造,最核心的是園區功能煥新。
提及設計初衷,鞠俊超表示,“現在年輕人有很多想法,但有些想法沒法落地,而我們園區有著豐富的設計資源,從品牌策劃甚至到器皿陳列、菜單擺放,可以滿足大多數設計需求。前兩期我們改造了16000平方米,商家已經入駐了67家。”
未來園區還將面向動漫、影視等設計專業拓展延伸。突出城市特色,守住城市底色,處理好新與舊、改與留的關系,將舊的文化元素打造成新的城市符號。
歷史從未遠離,它只是換了種方式生長。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