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在天山南麓的卻勒塔格山與庫魯克塔格山之間,蘇巴什佛寺遺址靜靜佇立在庫車河兩岸,歷經千年的風沙雕琢,斑駁的寺宇仍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4月17日,“守護絲路瑰寶 傳承中華文脈”——新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基層行記者團來到阿克蘇地區蘇巴什佛寺遺址開展實地走訪。這座始建于公元3世紀的佛寺遺址,史稱昭怙厘大寺,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河道橫貫其間,遺址分布在河道東西兩岸的土丘上,稱為西寺和東寺,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寺。
蘇巴什佛寺遺址規模巨大,是新疆保留至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群遺址,是佛教沿絲綢之路東傳西漸的重要歷史見證。1996年11月,蘇巴什佛寺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蘇巴什佛寺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了解,該佛寺遺址屢有重要發現。20世紀初,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曾在西寺挖掘一舍利盒,現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1907年法國伯希和也曾發現圓形舍利盒一個。1958年,北京大學黃文弼先生在西寺殿堂內曾發掘大量陶器、銅錢、鐵器、木簡、經卷等。1978年,庫車文物保護部門在西寺中塔基底發掘一座墓葬,墓主為女性和幼兒,隨葬有陶器等生活用品,現藏于庫車龜茲博物館。
記者跟隨講解員,對保存較為完好的西寺進行了詳細觀摩學習。西寺主要由北、中、南三塔、佛殿和南部寺院組成。北塔周圍分布著佛洞,內殘存壁畫和龜茲文題記,雖經歷歲月侵蝕,但仍能看出當年壁畫繪制的精美與細膩。中部佛塔保存較為完整,其形制和結構明顯受到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影響;龜茲特別突出的加高塔基的特點,是在西域地區發展起來的,這生動呈現出佛教在絲綢之路上的融合發展。該塔基底發現的古墓葬,則為這座古老的佛寺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佛殿位于遺址中部,周長300余米,內由佛塔、殿堂及數間房屋組成。遺址南部寺院氣魄宏偉,其建筑遺跡大部分暴露于地面,略成方形,大寺周圍有圍墻,西墻及北墻保存較好,身處其中仿佛能看到當年寺內香火鼎盛、僧侶云集的景象。
(西寺中部佛塔)
在西寺,記者還了解到許多關于蘇巴什佛寺的歷史故事。中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的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曾在此開壇講經,以精妙絕倫的佛法闡釋,吸引著四方僧眾紛至沓來。貞觀年間,玄奘在此駐留兩個多月,他在《大唐西域記》中詳細記載道:“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昭怙厘,而東西隨稱。佛像裝飾,殆越人工。僧徒清肅,誠為勤勉。”玄奘筆下的蘇巴什佛寺,東西兩寺隔河相望,殿內莊嚴華美,僧侶潛心修行,一片肅穆祥和的景象躍然紙上。這里,曾是古龜茲國的佛教中心,也是絲綢之路上閃耀的宗教明珠,承載著無數高僧的足跡和故事。
東寺目前正在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暫不對外開放。據了解,東寺依山而筑,下存房舍、塔廟遺址,均為土坯建筑。東寺范圍南北長約535米,東西寬約146米,其大部分遺跡集中在地勢起伏不平的河岸,主要由北、中、南三座形制基本完整的佛塔組成。
(庫車市文旅局普查隊員肖占玉對蘇巴什佛寺遺址進行拍照存檔工作)
普查隊員肖占玉介紹,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在蘇巴什佛寺遺址的開展,進一步系統廓清了這里的文物資源。隊員們在此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將每一處建筑遺跡、每一件出土文物都進行了詳細記錄和研究,為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定制文物保護政策提供有力依據。
蘇巴什佛寺遺址于2017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依托“四普”成果,文旅部門將持續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完善游客服務設施,打造集遺址展示、科普教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讓游客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絲路文明的厚重歷史。
千年古寺,絲路遺韻,蘇巴什佛寺遺址在時光長河中見證文明交融,未來也將繼續以靜默之姿,續寫絲路精神與佛教文化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