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叫轉喜為憂嗎?接下來的這件事就叫“轉喜為憂”。
2013年,來自山東的殷艷成功誕下一名女嬰。
當護士將女嬰抱出產房,交到殷艷婆婆手上時,婆婆上一秒還沉浸在喜悅中,結果下一秒就傻眼了。
女嬰的頭發是金黃色,眼睛是藍色,殷艷婆婆嘀咕:“這不像是中國人吶!”
兒子單超和兒媳殷艷都是中國人,怎么生的孩子卻像外國人呢。
殷艷婆婆高興不起來了。
丈夫拒絕帶著孩子去做親子鑒定
一對來自中國山東的夫妻,生了一個“洋娃娃”。當務之急是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接生的護士提醒說:“這孩子是不是白化病?”
但是,醫院檢查后得出結論,孩子很健康。就在單家一大家子人,因為孩子像外國人憂慮時,更麻煩的事來了。
鄰居在得知單家兒媳生了個外國小孩后,私下里開始說三道四。
殷艷婆婆聽不得別人的閑言碎語,她要求兒子單超帶著孩子去做親子鑒定。
單超卻不干了。
在單超看來,他很信任自己的老婆,如果去做親子鑒定,則意味著對妻子的不信任。
倆人的信任沒了,以后這日子咋過。
其實,單超對信任的態度是正確的,家庭信任一旦被打破,再想建立會非常難。
為什么?
家庭信任具有“一次性”特征
我們這里所說的家庭信任具有“一次性”特征。并不是說,只能信任一次,而是想強調家庭信任的脆弱性。
這就好比一面完整的鏡子,你將它打碎后,即使可以重新粘在一起,但是也回不到當初了。
信任之所以很脆弱,是源于它的本質。
信任的本質,就是“允許別人擁有傷害自己的能力。”
如果一旦對方辜負了你的信任,導致你受到傷害,你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會被激活。
自我保護機制被激活后,信任也就消失了。
單超或許不知道家庭信任的“一次性”特征,但是他就是堅信,不能去打破對妻子的信任。
有句話說得很好:“允許你傷害我一次,是我對你的善意;若再給你機會,便成了我對自己的殘忍。”
另外,在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認知吝嗇鬼理論”。
從“認知吝嗇鬼理論”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大腦會本能地節省認知資源。
雙方信任建立后,不用去想太多,可以憑借直覺和有限的信息快速做出判斷,這本身也是一種節約認知資源的表現。
然而,信任一旦被打破,則意味著我們的大腦需要對打破信任的人,重新做出評估。
這種評估需要調用更多理性的資源去持續監控對方,然后決定用何種態度對待對方。
如果真到這一步,其實都不算是一種信任,更是某種摻雜了懷疑的妥協。
親子鑒定結果沒有意外,孩子就是夫妻倆親生的
殷艷婆婆見無法說服兒子,便打起了殷艷的主意,她讓兒媳去勸自己的兒子。
殷艷的態度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再則,她也不想看到自己的老公因為孩子的事,一直跟婆婆僵持著,所以她決定聽婆婆的。
令殷艷沒想到的是,即使自己去勸,也沒能成功。后來,一家人實在沒轍,于是上了一檔調解家庭矛盾的節目。
在節目主持人的調解下,單超終于答應去做親子鑒定。
鑒定結果沒有意外,孩子就是單超和殷艷親生的。
但是,這次鑒定也說明了單超和女兒身上都有俄羅斯血統。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來,單超媽媽曾經跟一個俄羅斯人好過,而且還懷孕了,但是,單超媽媽轉眼嫁給了一個中國人,并生下單超。
所以,說到底單超跟殷艷生的女兒之所以長得像外國人,是因為出現了隔代遺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