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高原之上有一個聞名全球的生態圣地,名字叫做草海。據統計,這里有200多種鳥類棲息繁衍,被譽為鳥類王國,它獨特的生態價值甚至吸引了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進行專題報道,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生態奇觀。可遺憾的是,這片生態圣地在近年來頻頻陷入到生態危機之中。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居民為追求短期經濟利益,采用電魚、毒魚等破壞性極大的捕撈方式,幾乎將湖中特有的裂腹魚、光唇魚等珍稀魚類趕盡殺絕,除此之外,還大量破壞水草,導致草海的生態系統徹底失衡,淪為了一片毫無生機的死水。
草海的生態保護始于2014年,當時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比如退耕還濕、污染源管控等,可這些措施在初期并未取得成效,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措施不夠科學化,沒有解決導致草海生態惡化的根本性問題。
2018年,草海的生態修復工作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在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指引下,當地投入了上億元的專項資金,引入了國內的頂尖科研力量對草海的生態進行監測和規劃。同時,組織漁政、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最終,在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草海的生態環境終于迎來了轉機。曾經幾乎消失的魚群重新在水中穿梭,讓整個草海都煥發出了久違的生機。不過,就在這看似值得高興的成果背后,新的生態問題又悄然出現了。
在2020年,草海的魚群規模呈現出了爆發式增長,部分水域甚至出現魚群泛濫成災的情況,到了2021年,魚類的總數量更是達到了約1.2億條的驚人數字。這些魚類大量消耗草海中的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特別是水草,簡直要被它們給吃光了。如果不采取措施去應對,那草海免不了又要陷入到生態危機中,之前的努力算是全白干了。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當地有關部門迅速響應,啟動了緊急應對計劃。他們制定了多管齊下的治理方案。一方面通過定量捕撈、引入天敵等生態調控手段,抑制過度繁殖的魚群。另一方面,在水域實施分區治理,采用人工種植的方式去種植水草。最后,環保部門加強水質監測,嚴格控制周邊污染源輸入,以確保草海生態環境的穩定。
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治理工作已初見成效,部分水域的水草覆蓋率逐步回升,水質也變得清澈了一些。不過,這場危機并沒有就此結束,由于草海生態結構復雜,食物鏈尚未完全重建,再加上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整體的生態功能仍然比較脆弱,草海的全面恢復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草海的生態危機猶如一記警鐘,提醒我們要避免讓長江流域也出現類似的危機,因為我國在2021年出臺的禁漁令也是為了修復長江的生態系統、增加魚群數量。長江的生態修復是一項比草海復雜很多倍的工程,需要環境保護部門、科研機構甚至是社會公眾的參與才能完成,只有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順利完成。
總之,生態修復絕非簡單的缺什么補什么。破壞生態往往只需要一瞬間的決定,但修復生態的難度和需要花費的時間卻遠超人們的想象。希望國內的保護生態工作可以從先破壞后修復轉向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不是導致一次又一次的生態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