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無助感、恐懼感、羞恥感,實際上是伴侶投射過來的。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投射性認同,就是說個體將無法處理的情緒和需求投射到對方身上,并建立一種認同機制。比如,我感到害怕,我將害怕的體驗投射到伴侶身上,所以等同于伴侶讓我感到害怕。這種引起害怕的感覺被外化到伴侶身上,伴侶自然就會感到很“冤枉”。
其實,投射性認同也是一種最原始的“溝通方式”。嬰兒與母親溝通的方式就是投射性認同,嬰兒會通過哭鬧將自身無法忍受的體驗投射到媽媽身上。媽媽切身感受到一種挫敗、無助、羞恥,并將其識別為嬰兒正面臨的體驗。在伴侶關系中,個體所感受到的挫敗、無助和羞恥也并非全是自己的感受,而是伴侶投射過來的。
你的體驗實際上是伴侶的體驗?
當你感到無助、挫敗、羞恥和孤獨時,有沒有想過這是伴侶投射過來的情緒體驗呢?能夠看到這一點的基礎是,你需要處理好自身的議題。就像是精神分析師那樣,在面對來訪者的時候必須先處理好自身的議題。結果就是,精神分析師作為一張白紙出現在來訪者面前。當你能夠作為一張白紙出現在伴侶面前的時候,你就能夠準確識別出伴侶投射給你的情緒體驗。
當你意識到原來“我”體驗到的無助、挫敗、羞恥和孤獨時,實際是是伴侶感到無助、挫敗、羞恥和孤獨。那么“我”就不會受到這些情緒體驗的困擾了,因為它們并不屬于我。接下來你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你的伴侶,你可以對你的伴侶說“你是否感到無助、挫敗、羞恥和孤獨”。這么做的目的,是將這些體驗交還給你的伴侶。
學會理解你的伴侶
我們發現了投射性認同這個工具,就能夠更好的理解伴侶了。我們仔細感受一下內心的一些體驗,你可能很害怕被伴侶拋棄。這個體驗也許是伴侶投射給你的,實際上是伴侶很害怕被你拋棄。然后我們將這部分體驗交還給伴侶,你可以對伴侶說“你是不是很害怕我會拋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