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周舒義、平生
刷手機或能預防認知衰退
《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4月14日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發現,對于50歲以上的成年人,經常使用手機等數碼設備可能與認知衰退風險降低有關。目前尚不清楚是刷手機本身能預防認知衰退,或者僅僅是認知能力更強的人會更多使用新技術。但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似乎有悖于數字設備讓人變“傻”的普遍擔憂。
數字化浪潮幾乎在一夜之間席卷了田園牧歌的泥墻青瓦,首當其沖的那一代人已經到了需要擔心癡呆癥的年齡。智能手機、搜索引擎、社交網絡……這些發明帶來便利,亦引起擔憂——數字科技會不會讓人變“傻”?“數字癡呆癥”假說認為,頻繁接觸數字技術會損害認知能力,使老年人的癡呆癥發病率上升。
研究人員分析了57篇已發表研究,這些研究涵蓋了全球411430名成年人使用數字技術的情況,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8.7歲,并且都接受過認知診斷或測試。結果并沒有發現支持數字癡呆癥假說的證據,恰恰相反,分析表明使用電腦、智能手機、互聯網或其組合,與認知障礙風險降低有關。在排除人口統計、社會經濟、健康狀況以及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后,這一效應依然顯著。目前尚需進一步研究來解釋上述發現,不過研究人員猜測,或許其中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認知能力強的人更可能擁抱科技,而數字技術也能帶來認知方面的益處。
“我們認為三個‘C’很重要:復雜(complexity)、聯系(connection)和代償(compensatory)。”作者解釋說,數字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參與復雜事務,增強社交聯系,這似乎對認知能力有益;技術本身也能彌補認知能力下降,讓使用者更輕松地完成日常任務,例如使用手機導航、設置提醒事項。
研究人員指出,數字技術的利弊取決于使用方式。“像看電視那樣使用數碼設備——無論精神還是身體,都處于久坐不動的被動狀態,就不太可能帶來益處。相反,電腦和智能手機也能激發思維,提供社交聯系,成為生活中的幫手。后者據信對認知能力有益。”
相關論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2159-9
濫用CT或導致5%新增癌癥病例
計算機斷層掃描(CT)已成為臨床醫學不可或缺的診斷工具,但其帶來的輻射風險也不容忽視。4月14日發表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項研究顯示,2023年美國6200萬名患者進行的CT檢查預計會導致約10.3萬例癌癥;如果繼續維持當前的CT使用和輻射劑量水平,CT相關癌癥最終可能會占到每年所有新發癌癥病例的5%。
CT成像過程中,X射線穿透人體形成圖像,電離輻射可能影響DNA等生物大分子,導致細胞損傷、基因變異。雖然單次CT掃描所帶來的風險微乎其微,但對于需要多次重復檢查的患者,高輻射劑量可能會增加癌變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從美國20個州143家醫院和門診機構收集的CT檢查數據。他們通過蒙特卡洛輻射傳輸模擬,結合檢查技術參數和患者體型,估算了每次CT檢查中18個人體器官的輻射吸收劑量,據此預測18種特定部位癌癥的超額終身危險。
據估計,2023年美國共有6151萬名患者接受了約9300萬次CT檢查,其中257萬名兒童接受了約306.9萬次CT檢查,5894萬名成人接受了約8993.1萬次CT檢查。CT檢查頻次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在60至69歲人群中達到峰值。研究排除了患者生命最后一年的CT檢查,因為這些檢查不太可能導致癌癥。
結果顯示,2023年美國的CT檢查預計導致102700名患者在一生中罹患癌癥,其中成人93000例,兒童9700例。成人最常見的癌癥是肺癌、結腸癌和白血病,主要來自腹部和盆腔CT掃描;兒童最常見的癌癥是甲狀腺癌、肺癌和乳腺癌,主要來自頭部CT掃描。1歲以下兒童CT誘發癌癥的風險最高,是其他年齡段兒童的10倍,風險隨年齡增長而降低。但由于成年人的CT檢查頻次更高,所以他們的總體風險更高,特別是50至59歲人群。
“美國CT使用量巨大,如果不改變目前的做法,未來可能會出現許多癌癥。”論文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放射科醫生Rebecca Smith-Bindman說,“CT掃描(帶來的癌癥風險)與飲酒、體重超標等重大風險因素相當。目前CT輻射劑量上下限差距不可接受,有些患者接受的劑量過大。”研究人員指出,某些CT檢查意義不大、存在濫用,例如針對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咳嗽,患者可以減少這類CT檢查來規避風險。
未參與研究的專家則強調,相對于9300萬次CT檢查,10萬例癌癥并不多——“這相當于每次CT檢查會使終生癌癥風險上升約0.1%。”事實上,美國人一生中有40%的幾率罹患癌癥。此外,研究采用的風險模型主要基于日本原子彈爆炸幸存者等輻射暴露人群的歷史數據,“這些估算都是間接的,因此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我想說,如果醫生建議你做CT掃描,最好還是去做。”
相關論文:
https://doi.org/10.1001/jamainternmed.2025.0505
劍橋團隊稱發現外星生命的“最有力證據”,遭強烈質疑
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4月17日在《天體物理學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論文,聲稱在太陽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發現了外星生命活動的“最有力證據”。這遭到了其他研究人員的強烈質疑。
K2-18b的假想示意圖 | ESA/Hubble, M. Kornmesser
K2-18b距離地球124光年,質量約為地球的8.6倍,體積約為地球的2.6倍。在這項研究中,Nikku Madhusudhan等人利用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對K2-18b的大氣層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該行星的大氣層中存在二甲基硫醚(DMS)和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化學指紋”,其濃度比地球高出數千倍。在地球上,這兩種硫化物主要來源于海洋浮游植物。據劍橋大學的新聞稿稱,上述結果是迄今太陽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證據”。
“這不是強有力的證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學家Stephen Schmidt說。亞利桑那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Tessa Fisher則更為直截了當:“這幾乎可以肯定不是生命。”
質疑并非沒有理由:首先,K2-18b表面是否存在水仍然是個疑問。此前研究表明,K2-18b表面環境并不適合生命生存,很可能是一顆了無生機的“迷你海王星”。其次,DMS/DMDS并不一定確切存在,觀測到的信號很可能其實是背景噪聲。Schmidt等人分析了劍橋團隊的數據,認為觀測結果“相當嘈雜,任何報告的特征仍然可能只是統計波動”。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Laura Kreidberg揶揄說,劍橋團隊的觀測結果“真正突破了韋布望遠鏡的極限”。最后,就算真的存在DMS,說服力也很有限,因為DMS其實可以通過非生命過程產生。
英國開放大學的行星科學家Jo Barstow表示:“我對任何與生命證據相關的主張都持懷疑態度,這并非因為我認為外星生命不存在,而是因為對于如此意義深遠的發現,舉證責任必然非常、非常高。我認為這項最新研究并未突破這個門檻。”
相關論文:
https://doi.org/10.3847%2F2041-8213%2Fadc1c8
快走可降低43%的心律失常風險
4月15日發表于《心臟》(Heart)的一項研究表明,快步行走可能與心律失常的總體風險降低43%相關。這一效應在女性、60歲以下人群、非肥胖人群和患有長期疾病的人群中最為顯著。
研究人員從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調取420925名平均年齡為55.8歲的參與者的數據,分析不同步行速度的健康影響。慢速步行定義為每小時步行不到4公里;中等/平均速度步行定義為每小時5-6公里;快速步行定義為超過每小時7.5公里。
總體而言,27877名參與者(略高于6.5%)報告步行速度較慢;221664名(53%)報告步行速度中等;171384 名(41%)報告步行速度較快。在平均13.7年的隨訪期內,36574名(9%)參與者出現心律失常:23526人出現房顫,19093人出現其他心律失常問題,緩慢性心律失常5678例,室性心律失常2168例。
在考慮了可能產生影響的背景人口統計和生活方式因素后,結果發現,與慢速步行相比,中速或快步行走與所有心律異常的風險顯著降低相關,分別降低35%和43%。中速或快步行走時間越長,效果越顯著。報告步行速度較快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是男性,并且往往生活在較為富裕的地區,生活方式更健康。他們的腰圍也更細,體重更輕,握力更強,炎癥活動水平也更低,慢性疾病更少。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得出關于因果關系的確切結論。研究人員也承認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步行速度來自加速度計測量,而非原始數據;英國生物樣本庫本身會引入一定的人群偏倚;并且參與者的年齡和種族背景并不廣泛。
相關論文:
http://dx.doi.org/10.1136/heartjnl-2024-325004
實驗室培育大塊人造雞肉,5到10年內上市
日本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模擬血管循環系統的裝置,能夠利用細小的中空纖維將氧氣和營養物輸送至雞的肌肉細胞,并成功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一塊長7厘米、寬4厘米、厚2.25厘米、重達11克的雞肉。相關論文4月16日發表于《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
新技術能更好地模仿傳統肉類的結構和質地 | Shoji Takeuchi,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在此前研究中,實驗室培育肉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是,僅靠擴散,難以將足夠的營養和氧氣輸送到較厚組織中的肌肉細胞。因此,人造肉往往只能培育類似肉糜的小塊肉,組織厚度通常被限制在1毫米以下。
“我們使用了半滲透中空纖維,它能模仿血管向組織輸送營養。” 論文通訊作者、日本東京大學的Takeuchi Shoji說,“這些纖維已被廣泛用于家用濾水器和腎病患者的透析機。令人興奮的是,它們也可用于制造人造組織,甚至可能在未來制造整個器官。”
中空纖維生物反應器 | Shoji Takeuchi,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中空纖維生物反應器(HFB),該反應器將活細胞固定在凝膠中,并通過穿過凝膠的50根細小半透纖維向細胞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此外,他們還制作了機器人輔助組裝系統,可制造1125根纖維的HFB,并利用雞成纖維細胞(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培育了重達10克以上的整塊雞肉。
Takeuchi說:“我們的技術能夠改善人造肉的質地和風味,從而加速其商業化可行性。除了食品領域,這一平臺也有潛力用于再生醫學和軟體機器人技術。”
目前,這種系統中的中空纖維在肉塊“長成”后仍需人工去除。但科學家們正致力于用可食用材料制成的纖維取而代之,這種纖維可以留在肉中,用于改善肉的質地。Takeuchi表示,如果資金充足,基于這一方法的產品有望在5到10年內面市。產品價格起初可能會高于傳統雞肉。“不過,我們正在積極開發規模化的系統,如果成功,預計成本會隨著時間推移大幅下降。”
相關論文:
https://doi.org/10.1016%2Fj.tibtech.2025.02.022
哈佛“硬剛”特朗普后續:凍結22億美元經費,威脅剝奪免稅資格、禁止國際招生
4月14日,哈佛大學校長艾倫·M·加伯在向全校人員發出的公開信中說,校方“不會犧牲其獨立性,不會放棄憲法賦予的權利”,拒絕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多項整改要求。
幾小時后,美國政府宣布,凍結給哈佛的22億美元撥款和6000萬美元項目合同款項。假如哈佛繼續“抗命”,可能還將危及正接受“審查”的60多億美元聯邦經費的撥付。
部分高校對哈佛立場表示支持。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魯伯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普林斯頓大學與哈佛大學站在一起。”斯坦福大學校長喬納森·萊文和教務長珍妮·馬丁內斯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們全力支持哈佛大學。
4月1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他正在考慮是否尋求終止哈佛大學的免稅資格。他強調說,“免稅地位完全取決于其是否符合公眾利益”。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在記者會上再次強調哈佛大學違反了《民權法》中的反歧視條款,并表示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學就所謂的“校園內發生的針對猶太裔美國學生的反猶太主義”道歉。根據美國法律,大多數大學以及慈善機構等非營利組織免征聯邦所得稅,因為“其組織或運營主要是為了慈善、科學、教育或類似目的”。但如果其運營超出既定宗旨,免征聯邦所得稅的地位可能會被撤銷。BBC認為,失去稅收豁免可能會使哈佛大學每年損失數百萬美元。
4月1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長克麗絲蒂·諾姆在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她要求哈佛大學在限定日期前提交外國學生簽證持有者的“非法和暴力活動”信息。如果哈佛大學不能完全遵照要求執行,將失去國際招生和訪問學者的項目資質。諾姆指責哈佛大學“對反猶主義屈膝,助長極端主義暴亂,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她同天還宣布,取消向哈佛大學提供合計超過270萬美元的兩筆撥款。4月18日,特朗普政府表示,已要求哈佛大學提供過去十年來的外國資金及部分外國關系的記錄。
面對資金要挾,哈佛大學近日發表聲明說,校方已著手制定應對“一系列財務狀況”的應急預案,包括“評估推進其學術和研究重點所需資源”。哈佛大學有意發行至多7.5億美元應稅債券。2024財政年度結束時,哈佛大學未償債務為71億美元。新發債券后,校方債務預估將達82億美元左右。(央視新聞)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