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英雄系列小說中,瓦崗軍五虎將有不同版本,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王君可、翟讓、尤俊達、王伯當、謝映登、邱瑞、羅成都曾入選,我們將史料與小說結合起來看,也能找到青史留名的瓦崗九虎將:這九位虎將就是徐世勣、秦瓊、羅士信、程咬金、單雄信、王君廓、王伯當、裴行儼、劉黑闥。
這九位虎將在瓦崗軍解體后分道揚鑣,居然加入了三個陣營:投奔李唐的有五位,留在王世充“鄭國”的有兩位,還有一位拉起隊伍單干——投唐的那五位有四位受封開國公,還有一位早早被唐軍殺掉,沒有來得及封爵。
史書中的瓦崗九虎將,被唐軍殺了四個,被“戰友”殺了兩個,還有三個在唐朝受封高官顯爵,但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不像我們想象的或在小說中看到的那么好。
這九位虎將大家不太熟悉的可能就是裴行儼和劉黑闥,說到裴行儼的歷史原型裴元慶,那九幾乎無人不知了,而劉黑闥在拉桿子單干之后,也成了“大唐名將克星”:羅藝、徐世勣都敗在他的手下,薛萬鈞薛萬徹都被他生擒活捉。
受演義小說影響,徐世勣的形象往往是一個羽扇綸巾的道士模樣,事實上他跟李靖一樣,都是文武雙全的名將,徐世勣年輕的時候,也是個狠角色,說他是瓦崗虎將一點都不為過:“大業末,韋城人翟讓聚眾為盜,勣往從之,時年十七,嘗言:‘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瓦崗九虎將中被唐軍殺掉的那三個,就是劉黑闥、王君廓和單雄信、王伯當。單雄信跟隨王世充在洛陽投降,王世充被赦免(后在流放途中被仇家所殺),單雄信則直接被綁赴刑場斬殺:“太宗圍逼東都,雄信出軍拒戰,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東都平,斬于洛陽。”
單雄信一念之仁,或者說是太重義氣,放棄了唾手可得的蓋世戰功,也失去了改寫歷史的機會,看在徐世勣的面子上饒過了李世民,李世民卻不肯看在徐世勣的面子上給單雄信一條生路。
單雄信死得憋屈,另一位瓦崗虎將王君廓,也就是“大刀王君可”的歷史原型,卻死得罪有應得——他在瓦崗軍中就不算好人,最后更是想“叛國投敵”,結果在出逃途中被“野人”斬殺,那也算死在了唐軍手里:所謂“野人”,指的就是城外或邊境之人,王君廓的人頭,是要被唐軍拿去請功的。
王君廓在瓦崗軍還沒有解體的時候就投奔了李淵,先是受封右武衛將軍、彭國公,后又晉升左領軍大將軍兼幽州都督、加左光祿大夫。
這里順便解釋一下:唐朝十六衛的大將軍和將軍是有區別的,有大字的是“司令”,正三品,沒有大字的是“副司令”,從三品。
王君廓死有余辜,王伯當之死,卻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李密火并翟讓的時候,王伯當說情救了徐世勣和單雄信,跟李密一起投唐后,已經受封左武衛將軍,但李密偏要作死降而復叛,王伯當知道那是一條絕路,還是義無反顧地跟著去了:“伯當頗止之,密不從,因謂密曰:‘義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易心。伯當荷公恩禮,期以性命相報。公必不聽,今祗可同去,死生以之,然終恐無益也。’”
同樣死在唐軍刀下的瓦崗虎將,還有一個劉黑闥:“劉黑闥,貝州漳南人。無賴,嗜酒,好博弈,不治產業,父兄患之。隋末亡命,從郝孝德為群盜,后歸李密為裨將。”
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敗,劉黑闥先在“鄭”軍為騎將,后投奔老朋友竇建德,在竇建德死后,拉起隊伍單干,最后部將葛德威誘捕送到唐太子李建成軍中。
李建成特意將劉黑闥斬于洺州,也是為羅士信報仇——羅士信就是被“戰友”劉黑闥擒斬于洺水城的。
劉黑闥在洺水城俘獲了羅士信,勸降未果就下了毒手,全然不念瓦崗戰友之情——他能釋放跟他沒有交情的薛萬鈞薛萬徹,卻偏偏不肯放過老戰友羅士信,果然是“兄弟反目仇更仇”。
羅士信死在了戰友手里,裴行儼也是同樣遭遇:裴行儼、秦瓊、程咬金、劉黑闥、單雄信、羅士信等人都是在瓦崗戰敗后或投降或被俘而“加入”王世充的“隋軍(當時王世充還是隋朝太尉、鄭國公,還沒有建年號開明,國號為鄭)”,秦瓊程咬金羅士信歸唐,劉黑闥奔夏(竇建德國號),裴行儼卻留下來要“興復隋室”,事泄被殺,打敗他的人,就是成為王世充鄭國“大將軍”的單雄信。
單雄信是投降加入王世充的瓦崗虎將,所以就成了“鄭國”軍方第一人,“平叛”這樣的軍事行動,自然是由他來做的——單雄信不但沒有救裴行儼,也沒有救秦瓊程咬金的家眷,所以秦瓊妻兒全部“失蹤”,程咬金在東阿娶的縣令之女也沒了,只好續弦清河崔家千金。
瓦崗九虎將,數年之間已去其六,其中四個是被唐軍斬殺,兩個直接或間接死于“瓦崗戰友”之手,只有秦瓊程咬金受封大唐上柱國、開國公,秦程兩個家族到武周(武則天建立的“大周”)時期依然榮寵不衰,朝廷的封贈一直沒有減少,徐世勣在凌煙閣的畫像則一度被摘,后世子孫除了被殺就是被流放——那是武則天做的。
很多人都知道秦瓊在唐高祖李淵時期,獲得了異姓功臣的最高勛位上柱國和最高爵位開國公,可能不知道程咬金在玄武門之變后,也受封了上柱國,這件事在《大唐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上柱國盧國公程使君墓志銘并序》中寫得很清楚:“(武德)九年夏末,二兇(建成、元吉)作亂,太宗(世民)受詔,宣罰禁中,公任切爪牙,效勤心膂。事寧之后,頒乎大賚,賞絹六千匹、駿馬二匹、并金裝鞍轡及金胡瓶、金刀、金碗等物,加上柱國。”
不管是史料還是相關墓志銘,都沒有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后得到特別封贈的記載,我們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含糊不清的記載,也能推斷出秦瓊和程咬金并沒有出現在玄武門戰場,如果這二位在,就輪不到尉遲敬德和張公瑾“大顯身手”了。
不管秦瓊程咬金有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他們最后陪葬昭陵,武則天對秦程兩家也十分不錯,徐世勣這位“上柱國”、“賜姓國公”,卻受徐敬業“牽連”被挖了墳:“追削敬業祖、父官爵,剖墳斫棺,復本姓徐氏。勣諸子孫坐敬業誅殺,靡有遺胤,偶脫禍者,皆竄跡胡越。”
這樣算來算去,瓦崗九虎將善始善終的就只剩下了秦瓊和程咬金二人而已,“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所言非虛:如果這些瓦崗虎將遇到一個劉備那樣的主公,掃滅群雄一統山河也不是沒有可能,但他們最后卻星流云散,分屬不同陣營后自相殘殺,這不僅僅是瓦崗群雄的悲劇,甚至也是歷史的悲劇。
《舊唐書》在點評唐初名將時說:“太宗經綸,實賴虎臣。胡、鄂諸將,奮不顧身。圖形凌煙,配食嚴禋。光諸簡冊,為報君親。”
這里的胡,指的就是胡國公秦瓊(原為翼國公,李世民改封),鄂指的就是鄂國公尉遲敬德,秦瓊的還在尉遲敬德之前。
作為排名在尉遲敬德之前的奮不顧身虎將,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后就“一病不起”,十二年默默無聞,可能也是心灰意冷:瓦崗眾兄弟分道揚鑣后刀兵相見,李家三兄弟在玄武門骨肉相殘,碩果僅存的幾位瓦崗老兄弟要是走得太近,會不會被李世民猜忌?
李世民對秦瓊如何,史書是有記載的:“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所司就其塋內立石人馬,以旌戰陣之功焉。”
按照李世民定的規矩,只有戰功卓著的李家宗室才可以在塋內立石人石馬,他給秦瓊這個特殊待遇,足以證明秦瓊就是隋末唐初第一虎將,這也給讀者諸君留下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您看來,如果瓦崗首領不是李密而是劉備或宋江,能不能跟李唐、王鄭、竇夏并爭天下?瓦崗九虎將按戰力排序,前三名應該分別是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