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寧玥
王通的工作室“福樓”位于海口市一個車水馬龍的商業街區。經過2年的打理,這里已然成為一個國際化的音樂會客廳——復古紅絲絨窗簾垂落于深棕色木質地板,暖黃色射燈照亮立式麥克風,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樂器分布四周。“它們各具特色,又能融合在一起。”在他的帶動下,一群不同國籍、性格迥異的音樂愛好者匯聚于此,碰撞出音樂的火花。
在陵水黎族自治縣一個偏遠黎村長大的王通,在其他人哼著傳統調式時,自學吉他彈唱流行音樂;組起民謠樂隊后,又將故鄉的點滴編織入悠揚的旋律。“黎族音樂需要堅守傳承,更無懼開拓創新。”
王通(中)和他的音樂小伙伴。受訪者供圖
自然是最美的音樂
王通的童年在陵水本號鎮小妹村度過。音樂以自然的形態匯入這個山村孩童的生命:放牛時,坐在石頭上發呆,耳邊不時傳來鳴禽的歌唱;守稻時,一陣風掃過稻田,稻穗和稻葉摩挲著,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晚飯前,家人砍起木柴,發出有規律的“乒乒乓乓”……
“雨聲里也有故事。” 王通說。這些帶著記憶的聲音,給一個懵懂的孩童帶來一種隱秘的歡愉。起初,他把這些聲音封存在心靈深處,后來,他聽到不同的樂器、曲調、歌詞,驚喜地發現,原來他可以透過音樂,重溫接觸大自然的美好。找到音樂這位“知己”,他萌生學習樂器的想法。12歲時,一位年長兩三歲的同鄉大哥在外地接觸了吉他。在這位大哥的指點下,王通買回一本自學指南,每天放學后找塊大石頭坐下,笨拙地撥動琴弦。
2011年夏天,王通走進大學校園,充滿哲思的校園生活,激發了他的創作欲。大學二年級暑假,他與同村音樂人馬雅、陳達組建了一支名為“黎行者”的民謠樂隊,顧名思義,要唱黎族的故事。一開始,三人抱著吉他窩在村里,苦思冥想寫不出一句。經朋友介紹,他們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什運村的已故“黎族歌后”王妚大家中采風。
當時,王妚大年近九十,仍精神矍鑠。聽說幾個黎族小伙專程來找自己學黎歌,眼睛瞇成了一條縫,拉著他們看自己的獎杯,展示記錄的曲譜、歌詞,唱了一首又一首。依依惜別后,三個年輕人窩在瓊中縣城一家簡陋的招待所,寫出了樂隊的第一首歌《黎家阿婆》,大意是:“樹下阿婆在唱歌,歌聲為何如此凄涼,她呼喚年輕的黎族人,回家來把黎歌唱。”
后來,樂隊又陸續推出了十多首歌。畢業后,回憶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想起王妚大叮囑他們“把黎歌唱下去”,王通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教師的聘書,給自己3年時間做音樂。
職業音樂人的探索
2016年,王通想起大學時接觸過的一種新穎的樂器——非洲鼓。這種來自西非曼丁族樂器的聲音復雜多變,能與各式各樣的流行音樂融合。因此他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成為一名非洲鼓教師,還以鼓手的身份,與陳達和其余兩名音樂人組成新樂隊“海上留聲機”。
隨著海南音樂愛好者不斷增加,許多人關注到非洲鼓和王通的樂隊。他們將馬雅作曲、陳達作詞的歌曲加以改編,推出《夢回黎鄉》一曲。編曲時,故鄉的聲音源源不斷涌入王通的腦海,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稚嫩的孩童,而是能編織音樂的細節,向生活在城市的聽眾揭開黎村的面紗——“一開始,你可以從舒緩的前奏,感受到故事發生在一個陽光溫柔的傍晚,間奏又加入一些跳躍感,好像一場盛大的篝火晚會,結尾加入一些吶喊,這是黎族人對親朋好友打招呼的方式……”
在他看來,黎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的方式還有許多。最近,他陸續錄制一些黎族樂器的聲音,經過篩選后,可以與電子音樂等風格相結合,制作在世界范圍風靡的融合音樂。
為什么要開展這些嘗試?王通笑稱:“因為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2014年底,他與志同道合的妻子步入婚姻的殿堂。二人專程回到小妹村舉辦了一場傳統婚禮。他意識到,無論漂泊多遠,他始終攜帶故鄉的文化基因,“當我想用音樂表達些什么,這些黎族的聲音就不由自主響起來”。
(海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