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之內,40艘貨船,240多萬噸巴西大豆直奔中國港口!這就是我們的底氣!”
當特朗普政府宣布對華加征125%關稅的第三天,中國買家閃電簽下這筆價值10.5億美元的超大訂單。
用每噸便宜31美元的價格,給華盛頓上演了一場教科書級的供應鏈反擊戰,現在美國農民徹底傻眼,往年這時候該裝船運往中國的大豆,現在全堆在自家倉庫里發霉。
最諷刺的是,美國現在想把豆子轉賣給歐洲,結果歐洲加工完的豆粕,轉頭又被中國買走了,當年美國拿大豆卡我們脖子,現在反過來被我們拿捏得死死的。
連俄羅斯、非洲都在幫我們種豆子,那么這場翻身仗到底是怎么打贏的?為何我國會在關稅戰開始之初就立即大批購買大豆?
三天簽單240萬噸,中國底氣從何而來?
40艘滿載南美大豆的貨輪陸續抵達中國港口,4月17日,有載運3.8萬噸巴西大豆的貨輪順利靠泊廣州港新沙港區,這一消息刷屏網絡。
彭博社數據顯示,自中美關稅戰升級以來,中國迅速將采購重心轉向巴西,僅2024年前五個月,巴西對華大豆出口量已占中國總進口量的62%,徹底取代美國。
這一轉變背后,是中國供應鏈布局的“十年磨一劍”,回顧2018年貿易戰,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征25%關稅后,美對華出口暴跌70%,彼時,中國已開始扶持巴西、阿根廷等新興產區。
據巴西農業部報告,2023年巴西大豆種植面積擴大至4280萬公頃,產量激增18%,專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如今,南美大豆不僅價格比美國低10%—15%,且運輸周期更短。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1—5月,中國自巴西進口大豆到岸均價為每噸520美元,而美國大豆因關稅成本高達每噸610美元,徹底失去競爭力。
歷史重演?中國如何打破“大豆陷阱”
美國曾憑借大豆多次“卡脖子”,2003年,美國農業部一則“庫存不足”的假消息,誘使中國油企以4300元/噸天價簽約,隨后宣布“豐收”,導致價格腰斬。
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
中國企業血虧168億元,70%油企破產,外資趁機控制85%市場份額,2018年,美國故技重施,試圖以關稅逼迫中國妥協,卻意外加速了中國的“去美化”進程。
如今,劇情徹底反轉,美國將大豆關稅提高至245%,中國卻以“閃電采購”回應,美國大豆協會負責人凱萊布·拉格蘭坦言:“中國轉向南美后,美國農民每年損失超120億美元。”
艾奧瓦州農場主聯盟報告顯示,2024年該州大豆滯銷量達870萬噸,直接導致7.5萬個崗位消失。
更諷刺的是,美國為清庫存,以每噸虧損15美元的價格將大豆轉賣歐盟,最終加工成飼料又流入中國,美國農民“種豆得豆”,卻“顆粒無收”。
供應鏈多元化:中國的“脫鉤”底牌
大豆破局只是供應鏈戰略的縮影,2024年,俄羅斯對華天然氣供應量同比增長34%,中俄東線管道年輸氣量達380億立方米。
澳大利亞牛肉占中國進口份額的39%,取代美國成為最大供應國;歐盟對華農產品出口激增23%。這些數據背后,是中國“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智慧。
技術領域同樣如此,國產C919客機拿下1200架訂單,7nm芯片量產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術進入中試階段。
美國低估了中國“絕地反擊”的決心,從大豆到5G,從稀土到光伏,歷史反復證明:但凡美國試圖“卡脖子”的領域,中國總能以驚人的速度實現反超。
對比華為事件更具啟示,2019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斷供芯片,任正非卻宣布“備胎計劃”,海思芯片轉正,鴻蒙系統橫空出世。
2024年,華為手機全球市場份額逆勢回升至18%,麒麟芯片重回高端市場,同樣,大豆戰中的“南美轉向”,亦是“備胎思維”的勝利。
美國的“關稅大棒”看似強硬,實則是戰略短視,中國用240萬噸大豆訂單告訴世界:脫鉤不可怕,誰沒備胎誰尷尬。
結語
供應鏈的博弈沒有贏家,但準備更充分的一方注定走得更遠,中國的大豆破局,不僅是一次貿易反擊,更是一場關于生存智慧的全球教學。
真正的底氣,來自未雨綢繆,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