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漫步在包頭市四道沙河兩側的步道上,眼前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清澈的河水、新建的橡膠壩、連綿的綠籬和花灌木,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曾經,四道沙河是包頭市水環境治理的痛點,包頭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余鼎告訴記者,四道沙河入黃口斷面水質已全面消除劣Ⅴ類,這與“一市一策”科技幫扶項目密不可分。
2023年3月,生態環境部開展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一市一策”駐點科技幫扶工作,旨在以科技支撐助力黃河流域九?。▍^)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入內蒙古時,勾勒出壯美的“幾字彎”。黃河流域內蒙古段全長843.5公里,約占黃河總長度的六分之一,是內蒙古重要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地區、重要經濟帶和經濟主要增長極。
保衛母親河、保護生態,責任如山,使命艱巨。作為內蒙古生態科技研究領域的支撐力量,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迅速組建省級工作技術組,承擔起了“一市一策”駐點科技幫扶的職責,一場以科技為筆、生態為卷的治理革命拉開了序幕。
“過去治污像打‘退燒針’,現在則是系統‘靶向治療’?!眱让晒抛灾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如是說。精準命中生態治理的堵點是“一市一策”駐點科技幫扶產生成效的重要抓手。
為此,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組織多家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前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和烏海市開展深入調研,全面梳理生態環境“家底”,結合地方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建議、設立科技幫扶項目。
在此基礎上,省級工作組和駐點工作組相繼確認了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沿黃5個試點市的治理“主攻方向”,如包頭市四道沙河氟化物濃度超標、鄂爾多斯市“無廢城市”建設中煤矸石的高效綜合利用、河套灌區地表水污染來源等。
如今,在包頭市四道沙河入黃口,駐點工作組研究的樹脂吸附除氟技術破解了困擾當地10年的氟化物超標難題。這項創新技術對氟離子選擇性達99.8%,使入黃斷面水質從劣Ⅴ類躍升至Ⅳ類,相關經驗被生態環境部列為黃河流域十大治污技術。而在巴彥淖爾市,自主研發的40噸/日生活垃圾熱解裝備將焚燒無害化處理率從40%提升至95%,滲濾液全回噴技術更填補了北方小規模垃圾處理的空白,并對遏制烏梁素海面源污染起到良好效果。
“每塊煤矸石都有‘電子身份證’。”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局大屏上,8178萬噸煤矸石的流向實時跳動。工作組通過構建“污染源排放清單+衛星遙感監測”數字治理體系,全市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73%,其中2500萬噸用于露天礦坑生態修復,2400萬噸化作土地復墾基材,500萬噸變身清潔電能。
在烏海市,在科技幫扶下建立的水污染溯源系統將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精確到0.5平方公里網格;呼和浩特市則建立了煤基固廢生態修復數據庫,制定出全國首個《粉煤灰回填侵蝕溝技術規范》。這些“數字基因”的植入,使生態治理效率提升40%,決策響應時間縮短至72小時。
截至目前,省級工作組及駐點城市組已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提供月總結季調度報告144份,標準、論文及政策建議18份,不僅為內蒙古沿黃地區生態治理提供了實打實的科技幫扶,也為當地的環保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站在四道沙河入黃口,無人機正將水質監測數據實時回傳云端,河畔新植的檉柳在春風中舒展——這抹科技與生態交融的新綠,恰是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隨著“一市一策”駐點幫扶工作向縱深推進,內蒙古正以科技創新之鑰,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黃河生態保護新敘事。
記者:帥政
來源:內蒙古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