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職場中愛自己?」這是一個重要且有必要找到答案的問題:你很可能找不到一個不苦的工作,但務必要知道朝怎樣的方向努力,能讓苦更有價值,每天的工作更快樂。
下面這段視頻,是一位從出色律師成功轉行的厲害制片人,把自己作為方法,找到的解題思路。
從律師陳崢,到制片人陳崢。最終成功轉行,源于她接受挑戰,做成了一件聽起來極為艱難的事——先以法務總監身份,為公司要回了3.5億欠款。
也因為這份“敢做難事,且把事做成”的底氣,以及過程里體現的卓越的“跨界思維”、“職業遷移能力”,第一次做長劇集制片人,就是公司的S+級項目,馬思純等頭部演員出演的都市劇《加油,你是最棒的》。
之后入職騰訊任制片人,由于客戶資源非常有限,工作推進不順利,她調整方向把目光轉向非內地市場,最后另辟蹊徑和TVB建立深度、持久合作關系,制作了《反黑英雄》《企業強人》《巾幗英雄》等多部不同題材類型劇集。
作為制片人,她依靠自己強悍的思維能力、跨界能力,從零開始構建自己的專業能力框架——涵蓋前期策劃、資源整合、拍攝組織、后期制作等專項能力在內的制片全流程管理。憑借統籌復雜項目的出色能力,優質資源渠道拓展維護能力,從業多年主導多部劇集、短片、短視頻內容制作,并保證了每一個項目高效落地。先后與騰訊視頻、抖音等頭部平臺,建立了深度持續合作關系。
內容策略上,敏銳洞察市場趨勢和用戶需求,調整開發策略是制片人的關鍵能力,也是她擅長的思維方法。長劇短劇化、短劇、微短劇、豎屏劇等各種內容形容越來越成為流行的當下,她也研究總結出一些自己的心得。目前也致力于結合AI技術進行創新開發,推動微短劇內容創作與生產,探索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5月10日-11日兩天,益起映創邀請制片人陳崢走進線下課堂,把她20年職場歷練提煉的思維模型、如何從零構建制片全流程能力框架等經驗方法一次分享給你。陳崢也認為,制片人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成就他人”。因此,學習交流同時,她也會幫助有能力、有需求的學員對接合適的平臺資源、行業人脈。
在陳崢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豐富的價值,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就能從不確定中找到積極的內在力量,進而理性做準備, 勇敢做選擇,構建自己的職業競爭力。直到成熟地、游刃有余地,應對工作中一切龐雜或具體的難題。制片人是極需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更要如此。
下面是與制片人陳崢的對話。篇幅較長,但值得你仔細閱讀。
重塑一個“我”
YIQIYINGCHUANG
我們在做職業選擇時,常會陷入一些矛盾,比如“現實”和“理想”,“我是誰”和“我想成為誰”。如果是職業轉型階段,這些內心沖突可能更強烈。要深度復盤自己,在“該不該舍棄過往累積的職業優勢”和“能否扛住新選擇帶來的新風險”間做權衡;同時也要應對新問題,如何把以前的職業優勢能力遷移到新職業上。這需要從個體身份認知、職業認知、職業心態多角度剖析自己。因此,從律師轉做制片人,什么原因觸動您做這個決定?思考和行動過程大概是怎樣的?
陳崢:決定轉行的原因其實很直接。我意識到需要采取一些具體行動,找到自己的熱愛。2015年,我和一幫朋友去西班牙旅行,最后一站是伯納烏球場。當時我看到一群男生繞著伯納烏球場瘋跑,跑得渾身是汗。因為我不看足球,對足球沒興趣,就一個人先去吃牛排。等他們回來時,我看到他們激動興奮的狀態,突然就掉眼淚了。
我當時覺得,別人都有熱愛的東西,為什么我沒有呢?我開始追問自己,我的熱愛到底是什么?我的朋友們也幫我從小時候開始回憶。我回想起小時候特別喜歡看電視。就是那段旅行,讓我萌生了尋找自己熱愛的想法,之后就轉了行。
現在回想這個過程,也挺戲劇性。我是ENFP型人格,有點像大家說的“快樂小狗”。可能想到什么就去做了,不會有太多顧慮。有時我會覺得不制定計劃,事情反而更容易推進。
當然,我并不是說盲目決策行動,不做事前準備。而是先行動起來,往前走,然后在路上看看會發現什么。以前有任老板給我總結過我的職場行事邏輯,他說我是那種能自己走出黑暗抵達終點的人,就是前面可能只隱隱有一個目標,過程還一片漆黑,我就出發了。有人可能是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安心出發,也有人可能不需要提前規劃好路徑,走著看就一定能走到那個目標。我可能是后者。
旅行結束后,我就明確了自己要進影視行業。當時鉚定的目標就是做電視劇。于是開始上網搜,中國最大的電視劇制作公司是哪家,當時先了解到某公司。又恰好我家也在杭州,我就開始投簡歷。我把每個招聘崗位都投了一遍,包括實習生崗位。可能因為我投得比較瘋狂,就有了直接被公司老板面試的機會。他當時問我想做什么,我就如實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當然那時我肯定不能直接做內容方向的工作,就依靠過往的律師和法官職業經歷,做了法務總監。也在完成法務工作同時,逐步積累了影視產業系統知識。
轉崗成為制片人也是“計劃之外”。當時公司有個去倫敦培訓國際制片人的機會,老板跟我說,你去吧。培訓回來之后,他給我下了一個任務,當時公司有3.5億應收賬款,涉及到中國15家電視臺,如果我能把這個賬收回來,就可以轉制片人。過程大概就是這樣。
“追賬”的過程能否展開講講?比如遇到哪些難題?解決這些難題用到哪些關鍵思維和方法?
陳崢:我自己總結當時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是“跨界思維”。很多人可能對制片人工作有個刻板印象,比如酒桌上社交應酬之類,其實完全沒有。因為我本身有法律和金融背景,當時電視臺面臨的資金難題,其實是一個市場問題。因此,在技術層面,我從法律和金融角度思考,想了很多辦法。
當然,專業技術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要有不要臉的、堅持的恒心。我當時感覺自己就是個可憐的小螺絲釘,像我們打游戲闖關一樣,每過一關,就有新的人給你出新的難題。有的人可能直接拒絕或否定你。有的人可能會罵你。他們可能都是隨口一說。有人說不行,我就問為什么,追問原因。如果對方把責任推到其他人或部門,或者他們上級那里,我就接著找,直到把一個問題解決,再解決下一個。總之就是死纏爛打,一直盯著,堅持不懈。
制片人陳崢
并且你會在逐個問題解決、一層一層往上走的過程里,越來越清晰看見真正的問題在哪里,一點一點推進下去。其實從故事的角度,整個過程很有戲劇性和啟發性。我現在正在把這段真實經歷寫成一個劇本。也打算把它做成一個電影項目。當然最后完成任務了。也因此有了負責新項目的機會。
做一個制片人
YIQIYINGCHUANG
從任務難度角度講,可能對于業務能力出色的成熟制片人,也是難啃的硬骨頭。但面對一個新職業身份、新挑戰,您好像很有底氣地就接下了。有勇氣去做難事,這個底氣來自于哪兒?當時是如何思考這件事的?
陳崢:其實我個人認為,很多時候,“小問題”更難解決一些,“大問題”反倒沒有想象得困難。因為除非是完全創新,沒有先例,否則越是大體量的項目,越容易有過往成功的經驗或案例可學習,從中找到借鑒的解決邏輯。
舉例來說,我們做任何一個項目,拿到項目第一件事通常是什么呢?調研,找相關資料對嗎?因此,在可查找到的公開資料里,體量越大的、越有代表性的、越成功的項目,越容易找到。成功經驗未必可復制,但可以通過拆解分析,提煉總結出一個思維框架。然后思考自己的項目,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是什么?怎么把問題里一些具體的變量,裝進這套思維框架里?把別人的成功經驗遷移活用到自己的項目里?這是一個方法。根本上解決的是思維上的,認知層面的問題。
第二種方法是"召喚神龍"。遇到自己知識盲區,超出自己認知能力的問題,就去找對應知識領域的高手,比如通過互聯網上一些知識服務類平臺,直接找到可以咨詢請教的行業專家。
第三種方法是"善用工具"。我一直認為解決問題思維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善于發現工具、使用工具。比如通過各種AI工具搜索獲取信息,幫助你更高效解決問題。
實踐下來你會發現,思考問題需要自上而下,從整體到局部,先有思維模型,再有具體執行。因此越小的問題越本質,越具體,離結果越近。需要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手段。
而對職業制片人來說,重要的是具備法律思維,是掌握解決問題的一套思維方式,然后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就可以了。至于不同項目涉及到的各種具體知識點,各種法律條文,通過搜索工具,比如用Deepseek把具體內容檢索出來就足夠了。
因此,更重要的是建立思維方式。比如我當時完成任務,把帳收回來,雖然用到自己法律背景優勢,但其實只用到一點法律思維。這個案例以及當中用到的法律、金融思維,我也會在課程里具體分享出來。
除了跨界思維,職業能力遷移,把法律、金融思維遷移到制片人工作中,制片人職業生涯想獲得更好發展,還要著重修煉哪方面能力?注意哪方面問題?
陳崢:除了思維層面,還有內容能力。第三點很重要的,我認為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因為制片人核心工作,除了內容本身,還包括選人、與人合作、與人配合,還有成就他人,這些本質上都是與人打交道。其實“人”是所有組織里,最大最難的變量。因此,制片人工作里最難的部分,也在這里。
所以,接下來的課程也會區別于多數制片人課程,學習內容除了涵蓋制片人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更多是從思考“人”出發,比如如何識別人,如何與人談判,如何學會借力,與人合作,補齊自己的短板等等。
還有一點我想說的是:職業心態——為熱愛而工作。可能就我個人而言,處于現在的人生階段,加上經歷過職業倦怠期,有過轉行經驗。所以我是從內心很確定自己是因為喜歡而投入工作的。這讓我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以及長期穩定的自我定義,且不至于讓自己困在社會評價體系里受外部環境影響。
比如,不用拿到某個獎項、獲得多高收入,定義評價自己的工作成績和價值:每個項目都是傾注了自己當時所能,實現的最好結果。有遺憾或不完美,也是當時能力有限,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不回頭看,把心力用在如何下次努力做得更好。
每個項目都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回頭去看,自己評價哪個好,哪個不好,有的“孩子”就會黯然失色。我不希望讓其他項目“難過”的事情發生。我自己是這樣。
勇氣、方法、不是運氣
YIQIYINGCHUANG
我注意到您轉行做制片人第二年,就負責S+級項目《加油,你是最棒的》,是什么讓您得以抓住這次機會?又一次完成艱難的挑戰,得益于當時做對了哪些事?
陳崢:是的,并且也是我第一次做長劇,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新手”。而且是S+級投資規模,也我做過的資金體量上最大的項目。應該也是當時投資體量最大的項目。合作的導演、編劇,包括主要演員,馬思純、鄧倫等,知名度都很高。
陳崢制片作品海報
當時感覺自己是“螞蟻撼大樹”。因為作為新手第一次就運作S+項目,對如何做好自己崗位職責甚至是陌生的。不論專業技術、統籌調度資源等等方面,我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還夠不到能游刃有余完成工作。
也正因為如此,這是我至今最難忘的一段經歷,現在回頭看,我仍會從中獲取力量。所以,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如果我們運氣很好,被一個超出當下能力的機會砸中,我們該如何把這件事做好?
首先是理性思維,要善于從本質上把握問題。我覺得自己具備這種思維能力,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我的法律教育背景和金融職場經驗。這二者都是純理論、純理性的體系。比如思考這個項目,我會先去找項目里核心要素是哪些?其中哪些是必須滿足的?哪些是要優先解決的?先把項目核心要素一一提煉出來。核心要素明確后,流程自然就清晰了,符合項目的獨有的錯位排列就解出來了。事情總是千頭萬緒的,靠運氣就能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比如做了制片人之后,身邊朋友同事經常跟我說,感覺我腦子里好像裝了一臺計算機。遇到一件事,我會習慣性開始思考,什么問題最重要?優先解決哪幾個環節?整體成功率能達到多少?事前周密規劃,我可能偏向產品經理型思維方式。
其次是與人合作,利他思維。因此成就別人同時,也是用別人的長處補齊自己的短板。比如我可能把大的框架和80%的東西都想明白了,剩下20%是自己的認知盲區。那就得把事情交給團隊,大家一起完成,這樣項目推進起來會非常愉快。因為你清楚無論如何有些事情是你自己做不到的,你要依賴和信任你的團隊,和他們一起完成。
因此我可能把流程、關鍵問題想清楚后,認知盲區的部分就不怎么管了。我做我擅長的規劃部分,剩下的交給團隊伙伴,還有愿意幫助你的朋友。如果你總是有積極有活力,像只“快樂小狗”,其實就會吸引到一些朋友。比如我在英國倫敦培訓時認識一位老師,后來也參與到項目開發,也是我非常優秀的搭檔。
第三點,我覺得是拋棄羞恥感。我特別清楚記得當時第一次和攝影師、導演開會的情形。他們說了很多專業術語,包括器材在內的,我當時就蒙了。現場沒人發現,但我其實后背都在流汗。開始拍攝以后更不敢開口問了。直到去年我讀了北電的導演班,自己做導演拍了短片,才發現其實沒關系。與人合作不懂就問,這并不丟臉。有時我們會對陌生技能有一種丟臉感、羞恥心,這會阻礙我們與別人合作。其實對方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他可能覺得你在想一件很復雜的事,但實際上你只是在想你不懂的事。
之后去到騰訊擔任制片人,又拓展與TVB合作,開發了《反黑英雄》《企業強人》《巾幗梟雄之懸崖》等。這段經歷開始得順利么?
陳崢:其實,和TVB合作也有一個背景。起初進入騰訊時,客戶是分配的。一個問題是,可能分到我這里,能聯系上的、還存續的客戶已經不多了。大陸的客戶差不多都分配完了,那怎么辦呢?當時我差不多有半年時間,逢人就說沒客戶,客戶到底在哪里啊?
但那時候,我其實只把范圍限定在了中國大陸境內。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大陸沒有還有境外,對吧?之前完全沒想過。于是就另辟蹊徑,開始拓展港澳臺地區。
陳崢制片作品海報
這段經歷也讓我意識到,怎么打破認知邊界很重要。當我們判斷“我不行”的時候,得問問自己,是在什么前提下說的?如果擴大了這個前提,是不是就有可能有了?這里有個很重要的方法,如果這個維度是非黑即白的,那就嘗試換個維度。
怎么突破這個難點呢?我的辦法還是“尋找前提”。盡可能多地展現這個問題,比如“我現在找不到客戶了”,那是在哪里找不到?明確一下具體的前提。有時候你說“找不到攝影師了”,那是在哪里、什么情況下找不到的?很多時候,問題就出在你停留在了這一步,沒去想前提是什么。有時候,改變了前提,擴大了范圍,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知道制片人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圍繞“財、稅、法、人”,之前我先入為主地認為“跨界思維和法律、金融背景結合”是您成功轉行,成為出色制片人核心原因。交流下來我更覺得是一種稀缺的根植于內心強大安全感支撐的“職業自信”,拋開自身性格因素,新手制片人,包括職場新人如何練習提升這種職業成熟度?
陳崢: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貫穿我們每個階段和每份工作職責始終的,最重要的事。尤其是制片人,這是我們自信和安全感的來源。影視行業很多工種都很要求“全能”,比如導演、編劇、制片等等,但人不可能樣樣精通。因此,一旦你有了這樣的安全感,就不會害怕露怯。有些人,特別是前輩,可能會說要藏拙,但我真的覺得時代不同了,以前或許需要藏拙,但現在不用藏著,因為很容易被識破,那樣反而特別丟臉。
你不如坦誠地說,這個東西我會,這個東西我不會。這樣更簡單。別人也更愿意把事情交給你。因為總有你擅長而別人不會的東西。你之所以能被機會砸中,一定是因為這個原因,只是你自己清不清楚而已。
比如我也是自己做導演拍短片之后才更清晰,拍攝開始了,再暴露不懂就晚了。你假裝很懂,鎮定自若,其實腦子里一片空白,但大家不知道,就會出現問題。這樣不對。再比如學習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步遇到卡住你的知識點時,該怎么解決和面對?這些都有一些心態上的方法論,一旦你掌握了,我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會游刃有余。
我自己有一個方法:打分。比如會設定幾個維度和分值:自己給自己打分;別人給你打分;你以為別人給你打的分;以及一個更大的外圍綜合分值。我會先從自己內心把這些分值弄清楚,可以用這種方法分析自己,我的看法和經驗是,這也是愛自己的一種方法。
同樣地,也可以用這種方式,找到自己在職場的優勢在哪里。我自己有兩套模式,一套是加強優勢,另一套是補短板。這兩套模式在不同階段該如何選擇呢?這些都很有意思。所以,制片人之所以是人,其實是在運用人的方法做制片。
很多時候,大家在聊事情,比如上課時,如果只是在傳授某一個項目上遇到的具體問題,那對你做下一個項目,對其他人來說有什么用呢?沒有用,這不是可以復刻的東西。但只有處理自己、處理他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這些思維方法是可以復用的。這次線下課程我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設計的。從思考“人”出發,掌握如何與人合作談判,如何補齊自己短板等方法。
用情感抵達觀眾
YIQIYINGCHUANG
敏銳洞察市場趨勢和用戶需求,調整內容開發策略也是產品經理型制片人工作方法。我們也觀察到當下長劇在短劇化,短劇、微短劇、豎屏等各種內容形態越來越成為流行,從制片角度,如何把握傳統長劇和短劇制作上的差異?
陳崢:我現在正在做一個古裝中短劇項目。這個項目比我之前做的長視頻項目要短很多,開發過程中也切實感受到真的有大不相同。
首先,從內容角度來說,短劇是碎片化的,可以說是去完整性的。在長視頻里,大家要求邏輯完整,可能要求80%以上的合理性。短視頻完全不同,我們經常提到一個“電冰箱理論”,就是在這么短的時長里,你做不到抓住完整性。你只需要在21秒或者多少秒內,激發觀眾的情緒,這個內容就算成功了。觀眾在那種特別密集的情緒捕捉過程中,也不會再分心想邏輯是什么。
制片人陳崢
這種取舍是大腦層面的,就不深入討論了。總之這是短內容和長內容有非常大的區別。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有時候寫東西,如果追求特別刺激、特別好看,那可能在合理性上就會被削弱。這個時候,作為編劇或者制片人,我們在決策過程中就要思考短和長的區別。
其次,從AI的角度,去年我花了很長時間嘗試用AI來寫短劇劇本,整整三個月。我一天能寫出十幾集短劇,還拿給朋友們看,但發現真的不行,至少目前是,這是我的結論。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人能做到用AI寫出高級審美的劇本,至少我看過的用AI寫出來的短劇劇本,都不太行。到現在為止,我都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指令,才能讓AI真正明白所謂的短劇審美是什么。它真的做不到。
當然這是我個人想法。也可能我在有意識地用我認為AI達不到的標準去要求AI,因此對AI生成內容的判定也是主觀的、個人化的。最近我和朋友們也聊AI創作。我們感受到的AI的成長方式可能有兩種,一種是“眾和突破”,一種是“模擬成長”。當然僅是我們朋友一起討論的看法,不一定專業。
我當時用的方式,其實是一種我自創的“眾和突破”,就是把所有我總結出來的短劇規律變成指令庫。這名字是我自己起的,不是技術名詞。我對自己這一套所謂的自我指令庫的形成很有信心,我覺得我研究了那么多,就像研究合同一樣,全都研究出來了,然后我把這個東西用來訓練我的AI,這樣是不是可以?但后來發現,不行。再之后我跟團隊討論,覺得可能不是一個“眾和突破”的模式,而是一個“模擬成長”的過程。它需要一代一代地去成長,就像人的成長一樣。同樣短劇現在也在成長,也是一個模擬成長的過程。
網劇其實也是這樣,長視頻網劇也是。長視頻網劇的最初就像短劇的最初一樣,最早做電視臺劇的人可能會覺得網劇是什么,就像現在我們看短劇也覺得短劇什么一樣。但新生事物都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五花八門,但隨著它成長的路徑,就像我們從原始人變成人類一樣,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
但我也發現,豎屏短劇的質量現在正在逐步提升。我記得去年和老師們聊這個話題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覺得短劇質量不行,節奏太快,只追求刺激,表演也很夸張。但是現在,它好像解決了一些問題,優化掉了當時人們提出的一些不足。
這也是由于當時提出問題受限于制作環境和市場基礎。那時行業里普遍用相對較快、較低的成本去做這件事。但現在,大家看到了其中的紅利,愿意投入更多,質量自然提升了。一旦市場形成了更加健康的優勝劣汰規則,競爭也會促進內容生態越來越好。
項目過審方面呢?今年之后相較于以前,市場上會發生何種變化?這種變化發生的根源是什么?從制片人角度,這種變化是否也指向新的工作策略?
陳崢:我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能過會的項目數量本身變少了。這個數量變少,要從兩方面看。
好的方面是,一些可能靠僅資源或資金拼湊起來的項目,或許就沒有過會的可能性了。因此,對于真正在用心做內容的人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更好的時機。因為大家在優中選優,所以回歸到內容的根本,一定還是內容本身。
這也是我前期做內容偏理性,先把心力用在提升職業技能和業務能力上,其實是用專業打底去探求更感性的內容。你會發現,只有在感性層面,就像現在看《苦盡柑來遇見你》,為什么這部劇導演連續四部作品在豆瓣上都是9.2分,它一定不是偶然的。你看他的作品時,會感覺像在看一首詩。我們以前說有詩電影,其實劇集也可以做得像詩一樣,已經有人在做這樣的事情了。
作為制片人,除了錢、平臺這些之外,還要有對內容真正的熱愛,這個特別重要。可能聽起來覺得雞湯,其實不是。我曾見過優秀的內容創作者,他們人坐在那里,自成一種氣場。他們在表達自己信任、喜歡的東西時,眼里身上是有光的。制片人會被打動;平臺會被打動;最后觀眾也會被打動。所以我覺得,你得先把內容打動你自己這一步做好,而不是坐在那里只聊這個東西能掙多少錢。現在觀眾層面也在挖掘好的東西,觀眾的標準也在提高。只考慮賺多少錢的項目可能很難行得通。
制片人陳崢
觀眾標準提高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一是內容市場本身在不斷優化,觀眾可選的東西跟傳統媒體時代比多太多了;二是當下社會經濟環境,可能大家都賺不到錢,覺得生活很艱難,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這時,影視內容產品就成了一種心理慰藉,成了一劑藥,可以讓你的心靈在短暫片刻里獲得一些療愈,這是觀眾在尋求的東西。
所以當你的內容作品可以實現心理學功能上的一些價值時,對于觀眾來說,自然而然就會被吸引。比如我們回到家之后,除了疲倦、焦慮,各種情緒都有,當然也有特別棒的人,但可能更多的人都有一些困境,這種困境都不是當天能夠解決的。可能就需要看一些影視作品,幫助觀眾把這一天給過了。
可能創作者自身也在尋求一種慰藉,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觀眾。
陳崢:是這樣的。比如《哪吒》系列的成功,其實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從內容創作第一步開始就保持熱切的、純粹的創作態度。以這樣的氣場去吸引和你同頻的創作者,這很重要。
我自己也曾有過一些“油膩”的階段,這種“油膩”就是腦子里可能總想著經濟層面的事,想得太多,已經顧不過來了。這種想法是弊大于利的,它沒辦法讓你突破難題,做出真正好的東西。會讓你從一開始就注定走不到想去的地方。
關于經濟上的考量,比如發行等,當然要考慮,但不能只考慮這些。我剛開始進入行業時,只能考慮這些,其實讓自己很疲憊。做制片人這個工作,其實是一個匠人的形成過程。我確實希望把這份工作做好,所以就去學了編劇、導演,包括自己寫劇本、拍短片,后面也會寫自己的劇本。
當然,也希望通過課程交流等形式,和更多人互動。其實制片人要解決的問題,都在于用不同的維度去提升自己的制片能力。
把交流作為一種
學習方式
YIQIYINGCHUANG
最后請您描述一下課程,幫助那些人解決問題?適合哪些人群學習提升?教學方式如何設計的?學員能得到哪些學習收獲?
陳崢:首先,很希望這個課程能吸引到一些對自己目前工作不滿意的人來聽一聽。比如,你可能覺得制片人這個工作還挺有意思,但不知道該如何成為制片人。針對這種情況,我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為你定制一份可行的職業未來探索路徑。這是我特別擅長的事。我也認為,這是對每個人職業成長最要緊的事。
我會用我的方法幫助你找到你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想入行、轉行,用你現在身上所具備的一種核心競爭力,去換取一個成為制片人的機會。只要第一步你邁過去了,后面的路雖然會充滿挑戰,但也會一關一關地順利通過。
其次是有經驗的制片人,我認為來上這堂課也會很有收獲。我會分享我在某公司從零開始做內容孵化型制片人、在騰訊做平臺制片人,以及并非導演或編劇專業出身,以創作者的角色真正開始創作工作,每個階段的經歷和累積的工作方法心得。我相信同時在這三個角色里都有經驗的人可能并不多。
因此,課程受眾上,主要面向有職業困惑、想入行、轉行的非影視從業者;影視公司的制片人、平臺制片人以及創作者。
課程內容上,概括來說,會從影視公司的制片人、平臺制片人以及創作者這三個角度出發,和大家分享工作中會遇到的重點、難點和方法論。
關于學習方式的設計,我會采用“聊天式”的授課形式,我希望大家聽課時不會覺得枯燥。以講故事的方式拆解案例,告訴你不同環境背景遇到哪些不同問題,以及各自的解決方法。我會和大家分享“為什么我的解法會是這樣”,以及“解法背后依據的方法論是什么”。我相信,一旦我們開始分享,你未曾經歷過的那些部分,會給你帶來奇妙的啟發,很可能你當下遇到的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希望你來,我們一起交流分享。
作者 | 輕舟
排版丨Amethyst
「注: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
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用戶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鐘),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