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聊一聊印度的母親河--恒河!
大家都知道咱們中國的第一大河長江,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全線通航里程超7萬公里,每年能運走近50億噸貨,1.8億人次搭船出行,沿線城市全靠它吃水運的紅利。
可恒河雖說也是印度的母親河,地廣水多,穿越人口最密集的平原地區,卻幾乎看不到像樣的輪船。別說貨船,就連能跑遠點的客輪都少得可憐,河面上滿眼是星星點點的小漁船和渡船。
這就讓人好奇了:
明明是印度最粗、最重要的河,
怎么連個像樣的航運系統都搞不起來?
一、一條“旱時旱死、澇時澇死”的河
印度處在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一年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每年七八月狂風暴雨,九十月水量繼續猛增,
——而剩下的八個月,則干得風吹沙走石。
這種“雨季猛如虎、旱季水見底”的季節性降水,導致恒河流域的水量極不穩定:
汛期4個月,水量占到全年82%;
枯水期8個月,水量只占18%。
換句話說,恒河一年只有4個月有點“運貨潛力”,其他時間大船根本跑不了。
再看咱們長江,雖然同樣處在季風區,卻靠全國上千座水庫把水量調得服服帖帖:
雨季蓄水防洪,旱季放水保航運——水位穩,船才跑得穩。
可恒河呢,沒這條件。
二、不是不想修,是根本修不了
問題來了:那干嘛不學長江,也多修點水庫來“削峰填谷”?
說干就干可不行,因為恒河這條河從地形到泥沙,全是“搞水庫的反面教材”:
- 地勢太平:恒河流域幾乎就是個巨型澡盆,幾百公里落差才幾十米,哪有地方蓄得住水?
- 人口密度高:就算強行建庫,一淹就是幾百萬人的家當,遷不動也賠不起。
- 北支流太陡、南支流太干:不是峽谷太窄修不了,就是水太少修了也白搭。
- 泥沙含量爆表:恒河一年帶走的泥沙高達14.5億噸,世界第一,比現在的黃河還狠。就算勉強修成水庫,沒幾年就被泥沙填平了
別說像三峽那種“頂天立地”的大工程了,就連尼泊爾在恒河支流修的小水庫,總蓄水量加一塊也不夠給恒河“解渴”的。
而且,恒河中下游的平均流速也偏慢、水面太寬、河底太淺,大船還沒出發就容易擱淺。
三、身子在印度,河口卻在別人家
再來一個大麻煩——恒河入海口壓根不在印度,而是在孟加拉國。
1947年印巴分治,把恒河中上游留在了印度,入??诮o了孟加拉國(原來的東巴基斯坦)。
這就相當于你蓋了棟別墅,門口卻被鄰居堵死了。
1971年孟加拉獨立后,印度一急眼,跑去邊境上修了個“法拉卡大壩”,硬把恒河60%的水引到加爾各答,改流入胡格利河出海。
結果好嘛:
——印度境內泥沙更多了,
——孟加拉那邊怒火沖天,
——恒河航運更別想指望出海了。
再加上恒河口本來就在孟加拉灣的“內角”位置,遠離國際航道,連靠海都沒優勢。大船不愿來,小船走不出,自然沒人搞航運。
四、航運思維,被鐵路取代
那歷史上恒河就真的沒搞過水運嗎?
也不是。
早在14世紀,恒河的支流亞穆納河上就修過幾百公里的運河,后來英國殖民者更是砸錢修建了世界上最長的恒河運河,主干道560公里,連灌溉帶航運,挺風光一陣子。
但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人在印度大興鐵路,一下子把河運從舞臺中央擠到角落里。
等到橋梁一座座架起來,為了省錢也圖方便,這些橋的設計就壓根沒考慮大船通過的需求:橋底太低,大輪船根本過不去。
甚至在今天,印度很多城市的跨河橋梁仍然是低通行高度,橋下還加修“浮橋”來應急,別說貨船了,連小游艇都不敢走。
五、政府也想搞,但挺難
2014年,印度政府啟動了一個大項目,叫“Jal Marg Vikas”,也就是“水上走廊建設計劃”,希望把恒河打造成能跑1500噸以上貨船的國家級航運通道。
工程目標明確:
修碼頭、建多式聯運樞紐、疏浚航道。
瓦拉納西港就是這個計劃下落成的首個內河航運港口。2018年,它開通了印度獨立70年來的第一條“恒河集裝箱航運線”。
聽上去挺鼓舞人心,但要真讓恒河航運趕上長江,還早著呢。
恒河的問題,不是水太少,而是水太難管。
地形不幫忙,氣候不配合,人力一上去還被泥沙拖了后腿。
航運這事兒,講的是系統能力和地緣條件,恒河看似廣闊,其實被天生的短板“封印”了。
所以,別看恒河“氣質”像長江,但“命運”卻注定和萊茵河、密西西比河不是一個賽道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