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18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參議院全體會議上公開回應美國在關稅與防衛經費上的雙重施壓,強調日本政府將“團結一致全力應對”關稅談判,并重申“日本的防衛費應由日本自主決定”。此番表態,在當前美日同盟關系中顯得尤為突出,尤其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親自向訪美的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提出追加駐日美軍費用要求之后,日本高層罕見釋放出“不予默認”的信號。然而,石破茂政府這句“我們自己決定”背后,是真正的戰略抗衡,還是一次姿態性的拒絕?答案并不樂觀。
特朗普上臺以來,一再以“美國吃虧”為借口,強行要求盟友分擔更多成本,從北約軍費到日韓駐軍經費,無一例外地被擺上了談判桌。而這一次,美國更是打出“雙議題捆綁牌”:一方面在301調查基礎上準備對日本部分產品加征關稅;另一方面則以“防衛公平”為由,要求東京再次提高對駐日美軍的財政支持。這種做法,不僅模糊了經貿與安全政策的邊界,更是在拿“安全承諾”作為施壓工具,逼迫日本就范。
面對這一局面,石破茂并沒有全面屈服。他一方面強調目前日本已經根據現行協議,合理承擔了駐軍費用;另一方面拒絕正面回應2027年后的預算安排,明確表示“不會作出預判”。同時,他將自己訪美與特朗普會談的可能性擺上臺面,釋放出“主動掌握節奏”的外交信號。這在過去日本歷屆首相面對美方壓力時,實屬罕見。然而,這種言辭強硬是否能轉化為實質對抗,仍需觀察。
防衛大臣中谷元也在記者會上直言,防衛費與關稅“是兩個不同議題”,試圖阻斷美方的捆綁策略。他進一步強調,日方已就2026年前的經費安排達成協議,“沒有理由作出改變”。這種對美施壓行為的有限抗拒,雖顯得克制,卻也透露出日本政府內部確有意圖擺脫被動。
但問題在于,日本真有底氣對美國說“不”嗎?日本目前對美出口依賴度高達18%,同時其防務體系從技術、設備到情報,仍與美國高度綁定。一旦美國切斷部分軍事合作或在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施壓,日本所謂“自主防衛”的愿景瞬間就會變得蒼白。因此,盡管政治上發出“不接受額外負擔”的信號,實際操作上,日本仍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間中小心翼翼應對。
然而,日本對美軍費的高額“貢品”,從未帶來真正的戰略自主,反而在地緣政治中越陷越深。近年來,美方頻繁鼓動日本參與所謂“印太戰略”,加碼南海巡航,甚至鼓吹修憲以突破“和平憲法”的約束。在這樣的局勢下,日本對美國的防衛依賴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正被綁上更緊的戰車。美日同盟的實質,越來越像是美國全球戰略的外包執行,日本則是被動的買單者與風險承擔者。
當前日本內部對此已有反彈。部分政界人士質疑美國將經濟問題軍事化,是典型的霸權做法;也有輿論擔憂,如果任由特朗普式敲詐蔓延,日美同盟將變質為“金權關系”,削弱日本的國家尊嚴與主權獨立。與此同時,日本國民對長期承擔高額美軍駐留費用的不滿亦在累積,尤其是在本國社會保障、災后重建等開支面臨緊張的背景下,繼續“養兵千日”只會加劇政府財政赤字與社會撕裂。
石破茂此番的“不”字,雖然遲來,但值得關注。它不是一次徹底的翻盤,更不意味著日本戰略方針的根本改變,但它可能是一種對“被動盟友”角色的微妙抗議。關鍵在于,這種抗議能否持續?能否轉化為實際政策層面的獨立?能否促使日本真正重新評估與美國關系的結構性不對稱?如果只是象征性的“口頭反抗”,最終不過是再次被特朗普政府利用的談判籌碼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