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法國總統馬克龍向全球科研人才發出邀請,意在將法國打造成“科研避風港”。此舉不僅是一次科技外交的主動出擊,更是對特朗普重返白宮所引發“美國學術大撤退”的直接回應。當美國正在親手拆解自己多年來苦心經營的科研高地時,歐洲正試圖從中撈取最大紅利。馬克龍的“5月5日見”并非一場單純的學術聚會,而是一次關于全球科研主導權的重新洗牌。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科研界猶如遭遇寒冬。大批科研機構面臨預算削減,關鍵項目因意識形態或“政治不正確”而遭打壓,高校自主權被侵蝕,科研自由成為一句空話。更嚴重的是,這種打擊不僅限于經費與體制,更深層次地瓦解了美國賴以吸引世界人才的開放與包容形象。曾幾何時,美國高校的“開放實驗室”吸引著無數國際科研者;如今卻在“美國優先”與排外思潮的夾縫中,逐步淪為學術孤島。
面對這場從內部引爆的科研危機,馬克龍火速出擊。他不單是在為法國招賢納士,更是在全球科研格局中打下一枚“歐洲旗幟”。在X平臺上,他高調宣稱:“在法國,科研是優先重點,創新是一種文化,科學是一望無際。”這不僅是法式浪漫的言辭,更是一場外交宣示,法國不打算袖手旁觀美國自毀長城,而要趁機搶人、搶資源、搶未來。
馬克龍此番并非紙上談兵。法國政府同步上線名為“為科學而選擇法國”的專屬平臺,旨在為國際科研人員提供從落戶、資源、資助到合作網絡的全套支持。而其背后,是一整套戰略性的政策組合:簡化簽證流程、擴展研究崗位、加大科研投入。不僅如此,法國教育部長、投資部長與研究部長三方聯手發布公告,正式宣告法國將主動承擔起吸納國際科研人才的責任。這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精準打劫”。
全球科研的流動從不是自然現象,而是權力結構的反映。過去的半個世紀,美國靠著絕對的財政投入、世界一流的學術機構和寬松的移民政策,壟斷了全球最優質的人才池。而今,當這些支柱在特朗普治下一一崩塌,科學家們也開始用腳投票。法國看得清楚,與其坐等美式科研霸權自動回落,不如主動出擊,搶占戰略高地。這既是科技的戰爭,更是意識形態的較量。
不止法國,德國、荷蘭、北歐等國家也在暗中加碼。歐盟的“地平線計劃”(Horizon Europe)本已是全球科研合作的重要平臺,如今更被重新包裝為美國科研流亡者的集結地。而英國雖然脫歐,但也在悄悄恢復與歐盟的科研合作機制,深知此刻不能錯過重塑科研命運共同體的契機。可以預見,接下來的數月內,一場“歐洲科研大聯盟”的話語戰將持續升溫。
問題在于,美國是否意識到了這一“人才逃亡”的結構性風險?特朗普政府或許并不在意。其所追求的從來不是科研本身,而是短期內可見的政治勝利。在其眼中,科研若不能服務于國家安全、經濟增長或政權穩定,便無存在必要。而對科研人員的打壓,正是在向其基本盤展示:他敢挑戰“精英”,敢打破“深層政府”。但這種反智民粹的短期操作,注定以長期損害國家創新力為代價。
歷史不會重演,但規律會押注同樣的結果。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國,也曾是物理學與哲學的世界中心,最終卻因納粹對自由思想的壓制,令無數科學巨匠流亡美國,奠定了美利堅“科研大國”的根基。如今,當美國自己成為驅趕科學的政權,新的流亡潮正醞釀成形。而馬克龍恰好扮演起羅斯福的角色——“我在這里,為你們打開門”。
從長遠看,這場全球科研人才再分配的趨勢,將極大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創新格局。掌握科研即掌握未來,誰能容納科學、尊重自由,誰就擁有通往未來的門票。而美國若執意將科學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最終只會被自己曾塑造的科學力量所拋棄。屆時,美利堅或將從科研燈塔淪為自我放逐的孤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