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軍自身設立了16個兵團,再加上3個起義改編兵團,一共有19個兵團。其中,一野序列有5個兵團,二野序列有3個兵團,三野序列有4個兵團,四野序列有4個兵團,華北軍區序列有3個兵團。
筆者在文章《四野最起碼有7個人具備兵團級別的指揮能力,但可惜只設有4個兵團》提到四野人數有百萬之眾,在南下作戰消滅白崇禧部隊后,四野兵力總人數達到了巔峰時期,突破150萬,但只有四個兵團建制,導致很多有能力的名將沒法當上兵團司令。
有網友質疑,四野既然有超過100萬人,為什么只有四個兵團呢?其他人哪兒去了?于是,有部分網友覺得四野沒那么多人,百萬大軍的四野是有水分的。
網友那么想,有一定道理。兵團建制,最小的兵團,如一野的第1、第2兵團,人數不過7萬人;最大兵團,如四野的13、14兵團,人數都達16萬人;四野四個兵團,滿打滿算,不超過80萬人,怎么會有百萬人建制的軍隊呢?
其實,四野有百萬大軍是真的,四野只有四個兵團的建制也是真的,只是這里面有一些時間差以及山頭平衡的問題在里面。
遼沈戰役前,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約70萬人,若計入東北軍區直屬地方部隊,總兵力為103萬人,但此時尚未正式改稱“四野”。?
1949年3月四野正式組建時,總兵力為88萬人(含平津戰役改編的12萬起義部隊)。其他兄弟野戰軍,一野為15萬人,二野為28萬人,三野為58萬人,四野比第二多人數的三野還多了30萬人,但三野有四個兵團,而四野也只有四個兵團。
由于四野人數眾多,軍委在最初的兵團編制方案中,也確實給四野預留了六個兵團的番號,分別是第12、第13、第14、第15、第16和第17兵團。?
四野兵多將廣,有資歷也有能力擔任兵團司令員的,有黃克誠、黃永勝、韓先楚、李天佑等名將,想要多組建兩個兵團是完全可行的。
但很多時候,不僅僅要考慮能否組建的問題,還要考慮各山頭平衡的因素,四大野戰軍都是平等的建制,四野如果一下子單獨設立6個兵團,相當于另外兩支野戰軍的建制了,這讓其他野戰軍相形見絀,當時我軍在解放戰爭已經占據絕對優勢,除了軍事考慮外,兵團的設置還要考慮政治影響。
此外,兵團的組建也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四野的第12、第13兵團就是先行設置,第14、第15兵團是后續建立的。四野能否用中央預留的第16,第17兵團番號,多建立2個兵團,關鍵還是要看戰場形勢發展。
只是我軍太能打,國軍太拉胯,第14、第15兵團剛組建完三個來月,解放軍基本就沒仗打了,根本就來不及也沒必要組建新兵團,甚至第12、14兵團司令部直接另作他用。
因此,四野有百萬大軍是真的,軍事科學出版社編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明確寫道1949年4月后,四野分兵南下解放中南地區,通過收編起義部隊(如陳明仁兵團)和動員參軍,總兵力在1949年底達到?150萬?人,但四野只有四個兵團也是真的,這兩者并沒有什么矛盾,也不存在數據不真實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