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焦點訊(文/彭小偉)4月18日,西安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第一季度網約車監測信息時特別提醒,網約車司機不要輕易相信業務人員購買統籌險。
官方提醒中說,市場上存在非正規保險公司向網約車從業人員推介安全統籌業務,繳納費用一般遠低于正規商業保險。“機動車輛安全統籌業務”(俗稱“統籌險”)僅適用于運輸企業內部互助行為,不屬于正規保險業務,也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保護,存在權益無法保障及收款公司“跑路”風險,建議廣大從業者審慎甄別或選擇。
去年12月份,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關于“機動車輛安全統籌業務”等的風險提示稱,多地收到投訴反映,社會上一些非保險公司銷售機動車輛安全統籌業務。
協會對“機動車輛安全統籌業務”存在的風險進行提示:“機動車輛安全統籌業務”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保護;該業務經營者失信風險大,此類經營者并非持牌保險機構,相關業務缺乏嚴格的償付能力、準備金、消費者保護等監管約束,極易出現資金鏈斷裂、“跑路”等情況。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車主可能面臨無法獲得賠償或無法足額獲得賠償的風險。
2025年2月份,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點名“車輛統籌保險”投訴量激增。
消費者投訴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業務員冒充知名保險公司,將“統籌保險”偽裝成正規商業保險,消費者付款后才發現保單并非由正規保險公司出具;二是售后理賠困難,“統籌保險”公司業務員失聯,出險后不僅只能去指定修理廠維修,還面臨賠付難題;三是退保困難,消費者要求退款時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絕,即便合同未生效,退款時仍被收取高額手續費。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了解到,當前機動車輛安全統籌呈現三方面亂象:
一是虛假宣傳,冒充保險行銷。一些統籌公司“撞臉”知名保險企業,渾水摸魚。如“人保汽車服務河北有限公司”“撞臉”中國人保,現更名為“河北板芙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平安聯動汽車服務(山西)有限公司”“撞臉”中國平安,現更名為“平易安汽車服務(諸城)有限公司”。業務員在推銷時也冒充知名保險公司,將統籌服務包裝成商業保險。記者將多位消費者提供的統籌服務電子單與一些知名保險公司的商業保險單對比發現,兩種單據在品牌標志、內容、顏色、結構、條款形式等方面極為相似,唯一區別在于統籌服務電子單將“保險”字眼改為“服務”。
二是低價兜售,退款、理賠難。統籌服務價格通常比商業車險低30%至50%,部分消費者因貪圖便宜落入陷阱。中消協披露的消費者投訴案例提到,消費者被誤導購買統籌服務后要求退款,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絕;即使合同未生效,退款時仍被收取高額手續費。發生交通事故后,消費者理賠難。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駕駛員李某2023年以“優惠”價格購買所謂“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單”,實為統籌服務。當年11月,李某在交通事故中被判全責,但理賠時,統籌車險工作人員推三阻四、最后失聯。李某被吳中區人民法院判決全額賠付事故損失。
三是維權艱難,打贏官司拿不到錢。《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統籌合同大多被法院判定為普通民事合同,消費者需通過訴訟維權。但統籌公司多為“皮包公司”,沒有或少有實繳資本,消費者即便贏了官司也很難拿到錢。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檢察院一起案件顯示,半掛車駕駛員趙某向某汽車服務公司購買了統籌服務,其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法院判決汽車服務公司賠償79萬余元,但該公司人去樓空,沒有可執行財產,于是由趙某承擔賠償責任,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記者在“天眼查”平臺以“安全統籌服務”為關鍵詞搜索發現,全國共有相關企業2600多家,大多注冊資本低于100萬元,其中不少被打上“經營異常”“司法案件”“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等標簽。
很多地方的網約車司機也反映,購買統籌保險以后無法理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