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山東濱州,網傳一超市大爺大媽們爭先恐后搶饅頭,工作人員把饅頭扔到地上,大爺大媽們或蹲或趴或跪在地上搶。超市工作人員回應,這是因為店慶44周年搞活動,饅頭便宜,一元四個,不是扔,是怕后面人搶不到。
當超市工作人員將饅頭扔到地上,白發蒼蒼的老人如爭食的雛鳥般匍匐拾撿,這場魔幻現實主義的場景在山東濱州某超市真實上演,廉價饅頭滾落塵埃的瞬間,惠民的外衣下裸露出商業倫理潰爛的肌理,這不是施舍,而是對底層尊嚴的系統性羞辱。
超市以“店慶44周年”名義推出1元4個的饅頭,本應是惠及民生的暖心之舉,但工作人員向地面拋撒食物的動作,卻讓善意淪為施舍者的傲慢?12。盡管商家解釋“怕后面人搶不到”,但監控畫面中老人跪地拾撿的鏡頭?3,暴露出活動設計的結構性暴力:將消費者置于“饑餓游戲”式的爭奪中,用價格優勢掩蓋了對弱勢群體尊嚴的漠視?4。
《治安管理處罰法》明確規定公共場所不得故意制造混亂?5,而饅頭拋撒引發的肢體沖撞、人群聚集,已構成實質性的公共安全隱患。商家以“均沾福利”為借口的野蠻操作,實則是將經營風險轉嫁給消費者和社會秩序?5。萬一大爺大媽們在搶饅頭中有跌倒碰傷,甚至弄出人命來,超市肯定逃脫不了直接責任。
俯身拾饅頭的銀發群體,恰是計劃經濟時代“糧票記憶”的活體見證者。他們對低價食品的執著,既折射出老年人“囤積安全”的集體心理創傷?3,也暴露出社會保障體系在物價波動面前的脆弱性?1。當超市利用這種代際心理差異制造營銷噱頭時,實質是在消費特定群體的生存焦慮。
現場年輕人拍攝上傳的短視頻,則構成另一重荒誕:搶饅頭的大爺大媽們,既是物質匱乏的被動承受者,又成為流量經濟中被圍觀的“奇觀”?4。這種雙重剝削機制,將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娛樂化為網絡談資,進一步消解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共情能力。
真正的惠民促銷,不應是“叢林法則”的演練場,應該有專門人員或是志愿志協助分發,這保障了秩序,又維護尊嚴。商家若能在活動設計中注入人文考量——如提前分裝、限購編號、增設安保——完全可避免“拋撒式促銷”的倫理困境。
城市公共空間應成為文明溫度的放大器,或許,每一個商家在舉起“惠民”大旗時,應該先捫心自問,我們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制造新的傷痕??當商業行為注入人文關懷,促銷才能轉化為社會支持的溫柔觸手。
在饅頭滾落塵埃的瞬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某個超市的失范,更是整個商業文明亟待修補的倫理缺口。當企業社會責任淪為財報上的裝飾性數據,當弱勢關懷異化為營銷噱頭,這個社會需要一場商業倫理的重構革命
此外,當一元四個的饅頭需要靠爭搶獲取時,社會同時應反思如何筑牢民生保障網,唯有讓惠民政策從商家的“施舍沖動”轉向系統的“權利供給”,才能避免“搶饅頭”鬧劇反復上演。
這場饅頭爭奪戰的真正代價,遠超過散落在地的幾袋面粉制品。它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商業資本對弱勢群體的隱性剝削、代際間的認知鴻溝,以及社會救濟機制的遲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