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時光》時,瞬間就被吸引住了。
我總是不知道該如何生活才不算浪費時間。我不想上班,不想工作,總想找點事兒做,但又不知道該做什么。我為自己在浪費時間感到深深地焦慮,可時間很快就在這焦慮不安中被浪費掉了。我緊張得要死,然后開始了新一輪的焦慮。
我想通過《雕刻時光》了解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是如何雕刻時光的,或者說我們的哪些時光值得被影像記錄,也許會給我被荒廢的時光一些啟示。
讀完后,我發現塔可夫斯基不僅在雕刻電影的時光,也在雕刻生活的時光。他把電影藝術融入到生活,把生活融入電影。讓電影參與雕刻我們生活的時光,也讓我們的生活豐富電影的創作。
他很會品味生活,也很懂得如何表達對生活的珍惜和熱愛。對于生活,他是熱情的參與者和塑造者;對于電影,他是真誠的展示者和雕刻者。
他認為,時間如果停下來,我們的一切將不復存在。如何度過時光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一切。
人們去電影院通常是因為時間:為了失去或錯過的時光,為了不曾擁有的時光。
一、關于事業
他說,
如果你嚴肅地對待自己的事業,那么它就是一種和你的命運密切相關的行為。
我覺得他說的并不全面,即便不嚴肅的對待自己的事業,它也和自己的命運密切相關。在這“不嚴肅”中浪費的時間,也是構成我們生命的寶貴材料。
因為命運從來不是單線程的因果鏈條,每個當下都是未來回望時的歷史性時刻。那些虛度的光陰不僅影響我們的事業,還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性格的塑造和成長。
所以,我們需要嚴肅地對待自己的事業。
他不把技術放在第一位。對此,他說:
技術問題不值一提,大家都能學會,學不來的只是獨立而有尊嚴地思考,學不來的是個性。
有意思的是,在有生之年,他并未見過AI。可他說的這些,正好是AI無法觸及的地方。也許AI可以取代越來越多的技術,但它永遠無法做到獨立而且有尊嚴的思考,也學不來人的個性。
但這并不代表塔可夫斯基不去學習技術,他表示:
要想寫好文章,就得忘記語法。誠然,在忘掉之前,還是得知道的……。
比如,電影不可缺少的技術——剪輯,即把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
完美的剪輯應該像氧氣般存在,看不見卻維系著影像的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VR電影通過空間蒙太奇技術,將剪輯邏輯完全融入觀眾的主觀視點運動。也許在不久后的某一天,剪輯技術會變成歷史,但空間蒙太奇不會消失,剪輯的思維依然存在。
二、關于成長
偉大的作品總是在藝術家挑戰自己弱點的過程中誕生的。
我在很久后才明白“困惑是福”的真正含義。
一個人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徘徊,是不可能取得進步的。只有面對新的難題,想辦法解決它,才能獲得新的進步,看到新的世界。
譬如,一個即將升入中學的孩子,如果只愿意繼續學自己熟悉的小學知識,那他是無法完成中學學業的。
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懸置的困惑都是存在焦慮的具象化投射。
持續解決問題的實質是意識對潛意識的重構。
遇到一個問題,不拖著藏著掖著,明明白白地把它解決掉,之后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你就知道如何解決了。
久而久之,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非常優秀,也會因此愛上挑戰。
這是戰勝習得性無助的有效途徑——用行動去改寫潛意識的編碼,重構積極的人生態度。
我想到發展心理學上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如果前一段無法完成,就會影響到后面的發展。就像一元方程如果沒有學會,就很難學會二元方程一樣。
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得到一次成長,擴大認知;反之,則會導致成長停滯,導致后面問題越積越多,直至積重難返。
個體的每一次認知都是通過自己的存在重新認識生活、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目標。
我們是通過問題來認識生活、認識自己的。
比如,我通過自己自卑與自負的交替,看到了自負也是一種自卑,一種更深層次的自卑。
自卑起碼是坦誠的,而自負則披著自信的外衣,試圖掩蓋內心的脆弱與空虛,是一種更隱蔽、更具欺騙性的掩飾和逃避。
與自卑相比,自負更具危險性。它用虛張聲勢的火焰照亮自己,卻照不見腳下自卑的陰影正被拉得越來越長。
三、關于社交
塔可夫斯基認為即便完全不同的人之間,也有相互了解的可能。這和薩特的“他人即地獄”是完全不同的觀點。
兩個人哪怕只有一次對某件事感同身受,他們就有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哪怕其中一個人生活在冰河時代,另一個生活在電氣化時代。
情感共鳴能夠穿透時空、文化壁壘,開辟新的理解途徑?。
理解不是知識的累加,而是在他人的目光中,驀然照見自己靈魂的一角。
就像高考失利的學子,坐在江邊發呆的時候,突然就感覺到了“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落寞。涼夜過半,沉悶的鐘聲從遠處傳來,江水無語,默默東流。
就像經歷過風雨后,突然找不到年少時期的傷春悲秋,想說點什么,卻又覺得沒什么好說的,只淡淡地感慨,“天涼好個秋”。
想到自己的悲傷和喜悅都能夠被理解,突然覺得也沒那么孤獨了。
人類最深的悲與喜今古相通、中外相通。
四、關于藝術
他說:
任何一種藝術都是認識現實的手段。然而,現實性并不等同于描繪日常生活,也不等同于自然主義。巴赫的D小調眾贊歌序曲具有現實性,因為它表達了現實的一個側面。
藝術不存在記錄性與客觀性。藝術中,客觀也是一種主觀,因為這是作者一個人的客觀。哪怕他剪輯的是新聞資料片。
藝術不是現實的鏡子,而是棱鏡——它將單一光源分解為色彩繽紛的光譜,讓不可見的情感、記憶、文化密碼顯現。
當我們通過塔可夫斯基電影中緩慢流淌的雨水感知時間的重量,在蒙克扭曲的星空下觸摸存在的顫栗,藝術正以“主觀的客觀性”重構我們對現實的認知。
這種重構本身,或許就是人類對抗認知局限最具詩意的努力。
插圖為被稱為“森林詩人”的俄羅斯畫家伊萬·希施金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