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車臣戰地上硝煙滾滾,炮火連天,來自中國的記者盧宇光抱著攝像機穿梭在槍林彈雨之間,靈活地躲著從各個方向飛來的炮彈。
突然,“砰”的一聲巨響,一顆炸彈在盧宇光附近炸開,盧宇光來不及反應,就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撲倒在地,煙塵散去,盧宇光才發現,為他擋住炮彈沖擊的,是一名俄羅斯士兵。
圖片來源網絡
這名士兵叫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依,曾兩次護衛盧宇光進入車臣戰地采訪,兩人是出生入死的伙伴。
眼下,盧宇光活下來了,馬克西姆卻當場殞命,盧宇光又悲痛又愧疚。
為了報答救命之恩,盧宇光找到了馬克西姆的遺孀,和她結為夫妻,不過,這段婚姻只持續了十年,兩人就和平分手。
那么,這到底是怎樣一個曲折的故事呢?盧宇光為什么會離婚?兩人現狀如何?
從軍人到戰地記者
盧宇光出生于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
盧宇光
他不喜歡學習,中學時就逃課去鹽場做曬鹽工,白天,他在烈日炎炎之下出賣體力,頂著中暑的危險賺一份僅夠糊口的工資,晚上,他就和工友們一起擠在幾平方米的窩棚里,生活不可謂不苦。
來自社會的毒打,讓盧宇光清醒了幾分,開始思考未來的路要怎么走。反復考量之后,他決定去當兵。
1976年,盧宇光成了一名軍人,部隊的駐地在大山里,條件非常艱苦,冬天常常遇到大雪封山,挨餓受凍是家常便飯。
部隊生活磨煉了盧宇光的性格,讓他變得勇敢堅毅,和外界斷聯的日子里,他慢慢地沉淀,感受,往常看到書本就頭疼的小伙子,現在也會拿起筆,寫一些小說、散文了。
盧宇光的靈感都來源于部隊里的故事,真情實感,頗具文采。
后來,他的文章在《人民海軍報》“水兵”副刊上發表,他的才華也得到了部隊的認可,被領導調到領導機關當新聞干事。
至此,盧宇光找到了他愿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新聞。
1993年7月,盧宇光從遼寧師范大學外語系畢業,精通俄語的他揣著五百美元和一張簽證,獨自進入俄羅斯,前往莫斯科大學,攻讀新聞系的碩士學位。
在這里,他遇到了職業生涯的引路人——伊柳申·鮑里斯·符拉基米耶維奇。
伊柳申是盧宇光的導師,在莫斯科大學新聞系擔任副主任,他來自烏克蘭,擔任過二戰軍事記者,曾被授予上校軍銜。
可以說,盧宇光后來選擇做戰地記者,極大可能是受到了伊柳申的影響。
伊柳申在新聞界扎根多年,人脈深厚,盧宇光一畢業,就被他送到了俄羅斯第一頻道實習。
有實力,又有大佬保駕護航,盧宇光在俄羅斯新聞界混得風生水起。他先后創辦了《莫斯科晚報》和《莫斯科華人報》,受到讀者歡迎,接著,他又攻讀了博士學位。
從外人的角度看來,盧宇光很努力,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之所以一路攀登,是為了尋找真正的新聞。
什么是真正的新聞?盧宇光不知道,但他做了這么多,都不能滿足他真正的新聞夢。
轉機出現在1999年,這一年,車臣爆發第二次戰爭,盧宇光在導師的推薦下,加入了車臣報道前線記者團,開啟了他驚心動魄、九死一生的戰地記者之路。
在此之前,盧宇光雖然過了一段軍旅生活,但他從未接觸過戰爭,車臣之戰,讓他直觀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死亡的恐怖。
大街小巷都是橫七豎八,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尸體,城市被夷為平地,無家可歸的難民坐在廢墟中,眼神呆滯,滿臉絕望。
這一幅幅如地獄般慘烈的場景讓盧宇光心神俱震。看著衣衫破爛,家園被毀的難民,盧宇光迫切地想要為這群可憐人做些什么。
這時候,他突然想起來車臣之前,導師和他說過的話。
“記者在戰地記錄什么?不是記錄戰爭何方勝敗、利益取舍,而是要記錄下無辜的百姓遭遇死亡的驚悚和他們的家破人亡……”
盧宇光明白了,導師是希望他點亮一盞燈,用微弱的燈光,照亮被權力和政治籠罩的黑暗、丑惡和欺騙。
于是,接下來的日子里,盧宇光和伙伴們穿梭在危險重重的火力網中,冒著生命危險換回一條條觸目驚心的戰地新聞。
既然不能阻止戰爭,那就讓真相大白于天下吧。
因為這份工作的危險性,記者團找了一些俄羅斯士兵,護衛他們進入車臣戰地采訪。負責保護盧宇光的士兵,就是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依。
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依是俄羅斯人,身材高大健壯,性格很好。
他曾兩次護衛盧宇光進入車臣戰場,雖然兩人相處時間不多,但危險緊迫的戰地環境和共同出生入死的經歷讓他們迅速成為好友。
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依是已婚人士,家中有漂亮的妻子和不到兩歲的可愛兒子,戰事緊急,他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只能隨身帶著一家三口的合照,想他們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眼。
盧宇光不止一次看到過這張照片。每一次,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依都會握著照片,和盧宇光說他的妻子和孩子,分享他的幸福。
說話間,他珍惜地撫摸妻兒的臉龐,笑得傻乎乎的,就像所有沉浸在幸福中的父親、丈夫一樣。
這時候的盧宇光,羨慕之余也為伙伴感到高興。他不知道的是,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依的這個笑容,會在日后成為刺向他心口的尖刀。
2000年5月,盧宇光再次進入車臣戰場,拍攝、搜集新聞素材,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依然跟在他身旁,寸步不離地保護他。
戰場上槍彈如雨,盧宇光憑著在雪山練出來的勇氣和身手有條不紊地躲避,所以,一開始,兩個人走得非常順利。
然而,槍彈無眼,戰場上永遠充滿了意外,當盧宇光全速前進的時候,一顆炮彈尖嘯著撕裂空氣,在長空中劃出一條弧線,落在盧宇光附近。
盧宇光根本沒反應過來,千鈞一發之際,馬克西姆·阿列克塞一個飛撲,將盧宇光撲倒在地,護在懷中。
一聲刺耳的爆炸聲之后,馬克西姆·阿列克塞倒在了血泊之中,為了一名異國記者,為了一個萍水相逢的伙伴,他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馬克西姆·阿列克塞犧牲后,受傷的盧宇光被送到了醫院,躺在病床上,盧宇光不斷回想起那張照片,還有馬克西姆·阿列克塞的笑容,心里備受煎熬。
傷勢好轉之后,盧宇光就托人打聽,找到了馬克西姆·阿列克塞的妻子瑪麗娜,兩人約定在一家咖啡館見面。
鋪天蓋地的咖啡香氣中,兩人隔著一張桌子坐著,相顧無言,盧宇光不知道說些什么,他的心中充滿愧疚,在失去丈夫的女人面前,無論是道歉還是感激,抑或是提出補償,都顯得格外蒼白。
這次見面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因為有緊急采訪任務,盧宇光被上司叫走了,臨走之前,他給瑪麗娜留了自己的聯系方式,讓她有事可以找他。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盧宇光都沒空聯系瑪麗娜,兩人再次見面,是在一場生日會上,這是瑪麗娜兒子丹尼斯的生日會,宴會上,盧宇光第一次看到了合照中的那個孩子。
長大后的丹尼斯
孩子剛滿兩歲,留著淺金色的柔軟短發,眼睛水汪汪的,可愛得像是一只無害的小獸,他看著盧宇光的時候,眼睛眨巴眨巴,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因這個人而死去。
看著天真無邪的孩子,盧宇光鼻子發酸,他將丹尼斯緊緊摟在懷里,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
跨國戀:為報恩娶恩人妻子
丹尼斯生日宴之后,盧宇光和瑪麗娜就投入到了各自的生活之中,盧宇光從沒忘記自己的責任,不忙的時候就會去探望母子倆。
多次接觸下來,盧宇光和瑪麗娜更了解彼此,兩人之間就生出了淡淡的情愫,但他們誰都沒捅破這層窗戶紙。
瑪麗娜
這種曖昧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02年,6月,丹尼斯生病住院,瑪麗娜獨自一人忙前忙后,照顧生病的兒子。
丈夫去世,她帶著孩子本就艱難,孩子突然生病,擊垮了她一直以來的堅強。
這種無人依靠的孤獨感,在她發現沒錢結賬時達到頂峰,人來人往的醫院里,瑪麗娜忍住即將奔涌而出的委屈絕望,給盧宇光打電話求助。
盧宇光接到瑪麗娜的電話后,放下手頭上的事趕到醫院結賬,見到盧宇光的身影,瑪麗娜瞬間就安心了,就像是在風雨中漂泊的小船,終于找到了可以休憩的溫暖港灣。
這件事過后,盧宇光和瑪麗娜的感情迅速升溫,瑪麗娜把盧宇光看作生活的希望和救贖,盧宇光也將瑪麗娜母子視為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愿意好好照顧他們。
于是,盧宇光和瑪麗娜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2014年,瑪麗娜和盧宇光結為夫妻,婚后,瑪麗娜為盧宇光生下了女兒安娜,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滿。
有了牽掛,盧宇光也沒有放棄戰地記者的身份,依然穿梭在前線。
阿富汗戰爭、俄格戰爭、敘利亞戰爭等戰場上,都有盧宇光的身影,各種危險的人質現場,他也是沖在第一線。
“恐怖分子沖過來了,向我們開槍……”這句被稱為“全球傳媒經典語言”的話,就是盧宇光在別斯蘭人質事件中喊出來的。
據統計,盧宇光當戰地記者以來,進入戰場和人質現場的次數高達40余次,數次陷入生死一線的險境中,光是嚴重的負傷記錄就有五次,小傷更是不計其數。
為了不讓妻兒擔心,盧宇光一直瞞著家人,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前線報道。
他的老班長于廣琳曾評價:“盧宇光是拿生命換新聞的世界級戰地記者。”還有人給他取了個稱呼:“穿越死亡的無冕之王”。
因為這份勇敢和專業,盧宇光成為了鳳凰衛視駐俄羅斯記者站站長,在摯愛的新聞事業上大放異彩,但世事難兩全,當盧宇光在前線施展人生抱負之時,留守后方的瑪麗娜,精神狀態卻是一日不如一日。
正在包扎傷口的盧宇光
瑪麗娜不是一個脆弱的女人,相反,她十分堅強,大概正是這份堅強,讓老天給了她很多苦難,前夫犧牲在戰場上,她和盧宇光結為夫妻,組成一個兒女雙全的美滿之家。
本以為幸福會降臨到她身上,但盧宇光職業的特殊性,粉碎了她的夢,放不下事業的盧宇光到處跑,哪里危險去哪里,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
當然,這都不算什么,畢竟也沒人規定,結婚了就要放棄自己的事業。
真正讓瑪麗娜無法忍受的,是她要時時刻刻擔心盧宇光的生命安危,盧宇光外出的日子里,她的一顆心總是懸著,生怕他出什么意外,畢竟,無論是戰場還是人質現場都危機四伏,死亡如影隨形。
萬一盧宇光成為了下一個馬克西姆·阿列克塞,她和孩子又該怎么辦?
瑪麗娜經常陷在這種悲觀的情緒中,神經始終緊繃著,不得安寧,到了后來,這種不安和擔憂甚至影響到了她的精神狀態。
當感情成為了一種負擔,這就說明它該被放下了,看著日漸憔悴的妻子,盧宇光很心疼,說實話,他放不下瑪麗娜,但也不忍心看到她逐漸枯萎。
他很清楚,繼續和瑪麗娜生活在一起,不過是以愛為名的折磨罷了。
于是,2014年9月,盧宇光和瑪麗娜和平分手,他們雖然離婚了,但沒有從彼此的生命中徹底退出,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繼續相處。
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帶著子女聚一聚,有時候,盧宇光還會接孩子來中國過春節。
當然,對于瑪麗娜,盧宇光也沒有撒手不管,他站在界限之外,力所能及地給前妻各種幫助,雖然他們分開了,但那份恩情永遠都在。
如今,盧宇光依然為了他的新聞事業奔波在第一線,他沒有再婚,孤身一人生活了十年,俄烏戰爭爆發后,他又去了戰場,履行著一位戰地記者的使命。
他和瑪麗娜的兩個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且都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就,未來一片光明。
而瑪麗娜呢,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國度,或許,在將來,她還會擁有一個陪在她身邊的愛人,但在此之前,她已經有了柔軟堅韌的盔甲,在兒女的愛和盧宇光的幫助下,她也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風雨。
參考文獻:
1. 人民號-盧宇光:拿生命換新聞的記者
2. 新浪新聞-沒上過中學的博士
3. 中國國防報-盧宇光:一個戰地記者成功的“秘密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