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秦嶺腳下,春意正濃、花開正好。走進西安市長安區,一株株蘭花舒展著修長的葉片,淡雅的香氣在溫潤的空氣中氤氳。
近期,第32屆中國(長安)蘭花博覽會在長安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5000余盆蘭花競相綻放,現場交易額達上億元。
“我們這次帶來了十幾盆蘭花,都是自己選種和培育的新品種,這次展會上還拿到了兩個金獎。”來自江蘇省宜興市陶都國蘭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鮑曉霞高興地說,“在秦嶺腳下,與蘭友們一同賞花,別有一番滋味。”
這場以“蘭香秦嶺 常來長安”為主題的盛會,不僅是蘭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長安區花卉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
第32屆中國(長安)蘭花博覽會現場。新華社記者呂軒昂 攝
10余年前,長安區還只是“東花西送、南花北移”的中轉站。從昆明、廣州等地運來的三角梅、杜鵑等花卉在此短暫適應氣候,便被匆匆發往西北內陸。此后,當地政府嗅到“美麗經濟”的潛力后,逐漸將花卉定為農業龍頭產業。在多重政策扶持下,大秦嶺蘭花、秦嶺花世界等數十家花卉企業落地生根,一座座智能溫室拔地而起。如今,長安區已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花卉集散地。
從“中轉站”到“主產地”,鮮花產業在秦嶺腳下綻放得愈發燦爛。近年來,依托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長安區通過建基地、引企業、聚人才、育主體,2024年全區花卉生產面積達1.28萬畝,花卉綜合產值達36.5億元。花卉產業不僅成為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鮮花經濟”也成為城市消費的新亮點。
位于西安市長安區的蝴蝶蘭生產基地。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36歲的劉嬌是西安市長安區黃良街道古城村人,大學畢業后正趕上家鄉大力發展花卉產業,于是她順勢就在家門口做起花卉生意。
“剛畢業時,我開了一家花卉超市,后來又建起蝴蝶蘭基地,如今基地面積已超過1萬平方米,每年出售蝴蝶蘭達50萬株。”劉嬌說,“以前要出去跑市場,現在我們長安花卉的知名度很高,西北很多地方的客戶都是專門來我們的基地下訂單,銷售額一直很穩定。”
在長安區太乙宮街道,“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蘭花寄養模式正悄然興起——企業提供種苗與技術,農戶負責日常養護,每盆保底收益80元。村民王桂芳家的庭院里,上百盆蕙蘭在竹籬旁靜靜生長。“以前院子堆雜物,現在成了‘綠色銀行’。”她輕撫蘭葉說。
產業升級的齒輪加速轉動,長安區花卉產業正構建起立體化發展格局。2025年蘭博會期間,長安區政府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建的花卉種質資源試驗站正式掛牌,首批引入基因組測序儀等尖端設備,針對瀕危品種展開保育研究;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創新推出“花卉貸”“花卉保”等專項產品,助力搭建全產業鏈支撐體系。
“多年實踐證明,一朵花可以綻放一個產業,更可以提振一方經濟。”西安市長安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深耕花卉產業,讓每一朵花都成為綠色發展的注腳,讓秦嶺的‘花語’成為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
在西安市長安區魏寨街道一家庭農場,種植戶在管護非洲菊。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不僅在長安區,秦嶺沿線的西安市鄠邑區、藍田縣等地的花卉產業也不斷茁壯成長。西安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春節期間,西安年宵花產業綜合產值已突破6億元。隨著科技賦能、三產融合不斷推進,花卉產業正在成為推動秦嶺沿線山區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記者張斌、呂軒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