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4月17日,烏克蘭與美國簽署的《關于礦產協議的意向備忘錄》,標志著這場歷時數月的談判邁出關鍵一步。這份協議牽動著俄烏沖突的走向。從基輔到華盛頓,從巴黎到莫斯科,圍繞礦產資源和戰后秩序的多重利益交織,正在重塑全球戰略格局。
盡管備忘錄的簽署被特朗普稱為"重要開端",但協議文本仍存在顯著分歧。根據談判草案,雙方將成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但該基金由美方主導的國際開發金融公司管理,董事會5席中美國占3席。更引發爭議的是,基金收益需優先償還美國2022年以來的軍事援助本息,約1000億美元,年息4%,待全部清償后剩余資金方可用于烏克蘭重建。這種"先償債后重建"的機制,被烏方官員私下批評為"戰敗條約"。
在核心爭議上,美方堅持將軍事援助定性為需償還的債務,而澤連斯基政府始終強調"援助不是貸款"。此外,美國要求對烏克蘭自然資源開采權享有優先購買權,這觸及國家主權敏感神經。雖然烏克蘭代表團通過談判爭取到部分條款修訂,但主權讓渡與利益平衡的難題仍未完全破解。正如烏方所言,最終協議仍需"確保符合烏克蘭戰略利益"。
特朗普將礦產協議包裝為"結束俄烏沖突的努力",但現實遠比口號復雜。在備忘錄簽署當天,美俄外長通話釋放矛盾信號:拉夫羅夫強調需"消除危機根本原因",而美國務院則宣稱提出"持久和平框架"。這種表述差異揭示雙方戰略目標錯位——俄羅斯堅持北約東擴等結構性矛盾,美國則試圖通過經濟協議重塑地區秩序。
軍事層面的對抗仍在加劇。協議簽署前24小時,俄烏雙方互相指控對方發動無人機襲擊,造成人員傷亡和能源設施損毀。這種"邊談邊打"的狀態表明,礦產協議難以單獨撬動停火進程。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伊萬諾夫指出:"礦產協議本質是美烏利益交換,俄羅斯更關注安全保障和地緣政治格局,二者并不直接相關。"
對美國而言,協議直接服務于"稀土自主"戰略。當前美國70%的稀土依賴中國進口,烏克蘭的鈦、鋰、稀土儲量成為關鍵替代源。特朗普政府同步啟動232條款調查,計劃對中國稀土加征關稅,這種"雙管齊下"策略旨在重構供應鏈。但地質專家指出,烏克蘭礦床開發需5-10年周期,難解美國眼前困境。
對烏克蘭來說,協議既是機遇也是陷阱。重建基金雖能緩解財政壓力,但優先償債機制可能擠壓重建資金。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經濟主權的讓渡——協議規定外資企業在烏礦產資源開發中享有國民待遇,這或將導致戰略性資源被外資主導。不過,澤連斯基政府巧妙將協議與戰時民意綁定,通過"反對外來干涉"敘事鞏固支持率,其69%的民調優勢為談判提供了回旋空間。
克里姆林宮對協議的反應耐人尋味。在備忘錄簽署次日,俄軍對烏能源設施發動10輪襲擊,這種軍事施壓與經濟協議形成對沖。同時,俄羅斯加速推進與中國的稀土合作,近期批準中資企業開發西伯利亞稀土礦,構建"去美元化"的資源聯盟。專家分析:"俄羅斯可能通過強化與中國的戰略協作,抵消美烏協議的地緣影響。"
在更廣闊的棋盤上,這場協議正在改變國際貿易規則。美國試圖將"烏克蘭模式"復制到格陵蘭島和太平洋海底資源開發,建立以安全需求為名的資源控制體系。這種單邊主義做法可能引發WTO規則重構,加劇與歐盟在關鍵礦產領域的競爭。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雷頓已表態,將推動《關鍵原材料法案》應對挑戰。
盡管特朗普宣稱協議將于4月26日簽署,但三個關鍵障礙依然存在:烏克蘭議會能否批準主權讓渡條款、美國國會是否接受債務償還安排、俄羅斯軍事行動會否升級。值得關注的是,協議中關于"聯合投資基金"的設計,與IMF債務重組機制存在潛在沖突,可能引發國際爭議。
歷史經驗表明,資源協議往往成為地緣沖突的新導火索。2014年的《明斯克協議》因頓巴斯資源分配問題最終破產,當前協議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這需要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機制,而非單方面利益輸送。正如基輔經濟研究所報告所指出的:"可持續的和平需要平衡資源開發、主權完整和大國利益,三者缺一不可。"
但對于烏克蘭而言,主權完整可能永遠也得不到了,俄軍的攻勢越來越猛,蘇梅州已經被戰火覆蓋,俄軍兵鋒直指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還是那句話,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同樣拿不到。烏克蘭還是要做好戰敗的準備,現實是殘酷的,認輸不丟人,甚至是明智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