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日,第六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當時在沈陽定居的原黃埔一期畢業的曾擴情也隨遼寧代表團赴北京開會。
當時,在北京同樣出席大會的黃埔一期生宋希濂在聽說曾擴情到后,立即趕赴西苑飯店看望,那時宋希濂已經在美國定居,此次回國還帶回不少定居美國的黃埔同學,如李默庵、任覺五、楊伯超等,他們對曾擴情的問候。
原因無他,當年在黃埔求學期間,曾擴情年紀較之許多同學,加之性情溫和,不拘小節,是以很多人都很尊重他。
有意思的是,比曾擴情還大的李仙洲當時也出席了大會,并在見到曾擴情的時候,還站直了身子,敬了一個軍禮。
一
在寫文本之前,作者私以為,曾擴情就是黃埔生中入校年齡最大的那位,真正查了資料后,才發現大錯特錯。
1924年1月,黃埔軍校正式進入籌建,當時招生簡章明確規定,黃埔一期所招收學生年齡范圍在1899年至1906年之間出生的人。
嚴格意義上講,超過這個年齡范圍,即不在招生范圍。
可實際在錄取考生過程中,不少考生年齡都遠遠超出,甚至還有比1906年生人者還要小的,這其中年齡最大者為1886年出生,也就是說該人投考黃埔軍校時,年齡已經38歲,比諸多黃埔的教官年齡都大。
當時不符合報考年齡者,基本上都是通過修改出生年月報名通過,入校后被查出后,也基本上是網開一面。
可見招生簡章中所規定年齡限制,完全是虛設,只要報考學生有人推薦,且成績合格者,一般都能夠錄用。
相比之下,曾擴情、李仙洲等黃埔一期畢業者,他們在所有超齡學生中,算是最微不足道的。
李仙洲是1894年6月生人,而曾擴情則是1894年12月(一說1895年)。
黃埔一期畢業生中,除了較早去世或者是犧牲者(北伐時期),大多數都是后來那場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中的主角,曾擴情、李仙洲也是其中佼佼者。
1924年初,正在北京朝陽學院法律系讀書,經他的老師李大釗介紹,和同學胡宗南到廣州報考黃埔軍校。
據說入校的480名考生中,共產黨人蔣先云考了第一,他和陳賡、賀衷寒為黃埔三杰,考中第二名的就是曾擴情。
當年介紹曾擴情進黃埔軍校的人中,就有黨的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所以在最初考入黃埔軍校的時候,曾擴情還是傾向于共產黨的。
得益于同李大釗的關系,曾擴情在校期間就與學下諸多共產黨人關系很好,比如蔣先云、陳賡,幾個人還聚在一起,成立青年軍人聯合會,那時曾擴情還是籌備委員會委員,后來北伐時期,曾擴情屢立戰功,先后任團黨代表、二十師政治部主任。
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對曾擴情也格外關照,并給予他不少幫助,曾擴情后來一直視周恩來為恩師。
只不過,曾擴情后來很快就轉向了。
蔣介石那時任黃埔軍校校長,先是表態支持成立青年軍人聯合會,隨后又暗中扶持國民黨右派學生在黃埔成立孫文主義學會,與青年軍人聯合會斗爭。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后,兩個學生組織才被蔣下令解散。
當時,曾擴情接替包惠僧在二十師任政治部主任,被副師長林振雄舉報與共產黨過從甚密,被蔣下令撤職,曾擴情聽說消息后,立刻向蔣進行申訴,才幸免于難。
曾擴情從此徹底走向革命的對立面,乃至于多年之后他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仍然忍不住感慨:
“我一生做了許多錯事,最對不住的還是李大釗、周恩來兩位恩師?!?/p>
二
曾擴情后來之所以“右”轉,原因也是相當復雜,但細究起來,都可以歸為一點。
在黃埔同學之中,曾擴情年齡算是比較大的(盡管不是最大),相比于囑托同學年輕氣盛,各個獻身理想的主張,曾擴情更多的是考慮現實因素,包括他當年投考黃埔軍校,想得更多的也是個人前途。
曾擴情一轉向,便立刻獲得了蔣介石信任。
1926年,蔣下令取締了青年軍人聯合會以及孫文主義學會后,成立了黃埔同學會,并親任會長,黃埔同學會與過去青年軍人聯合會、孫文主義學會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組織嚴密性,這是個非同一般的學生組織
經蔣先云推薦,曾擴情出任了該同學會秘書,實際上是替蔣介石管理黃埔同學會。
蔣介石對曾擴情信任非常,而曾擴情也一躍而成為黃埔畢業生中影響最大的人之一。
1928年8月蔣下臺、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不少黃埔生因此而轉投別的派系,打起了“反蔣”旗號,也是曾擴情以黃埔同學會秘書的身份,寫信給這批黃埔學生,把他們重新拉回蔣介石陣營。
1931年夏,曾擴情為了拉攏在鄂豫皖根據地的許繼慎,給他寫了封信,很不湊巧的是,當時許繼慎在紅四軍中,因為不贊同張國燾的方略備受排擠,這封信后來成為張國燾誣陷打擊許繼慎的主要證據。
對許繼慎的遭遇,曾擴情自然不知情。
總而言之,曾擴情在蔣介石身邊,充當的就是宣傳、拉攏這一類的工作,一方面,他通過宣傳,鼓吹蔣介石才是全國軍人的唯一領袖,繼而宣傳其才是唯一救國的領袖,突出其領袖地位,另一方面,不斷地分化瓦解各地軍閥,同時包括紅軍,以黃埔同學的關系,吸納各軍閥隊伍。
實際上,曾擴情所干的工作,就和特務無異。
1932年,蔣介石仿效意大利法西斯特務組織黑衫黨、德國褐衫黨,組建麾下特務組織,定名為中華民族復興社,并親自敲定了核心干事十三人為組織骨干,被稱為“十三太?!薄?/p>
曾擴情在十三人中年齡最大,為十三太保之首。
從1934年起,曾擴情陸續出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政訓處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政訓處長,1935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
不過有意思的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曾擴情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雖然他地位如常,但卻與蔣漸行漸遠。
三
曾擴情出任軍委會北平分會政訓處處長時,主要負責監控的對象就是時任北平軍分會的何應欽。
1945年6月9日,何應欽與日軍華北駐屯軍司令梅京美治郎簽署“何梅協定”,曾擴情視此舉為賣國,于是質問何應欽,為什么要簽署這個協定,何應欽推說自己此舉是身不由己,代人受過。
曾擴情不傻,他聽懂了何應欽話里的意思。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隨行的曾擴情亦被扣押。
事后張學良希望曾擴情能夠出來做個廣播,代張學良闡明發動事變的經過,本就對蔣有所不滿,加之對張學良出于體諒的情緒,曾擴情主動站出來,做了這個廣播,還以個人的態度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
蔣介石本來只是隱隱察覺曾擴情的“離心離德”,這次廣播之后,卻是徹底看清了曾擴情。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曾擴情剛從飛機上下來,就被小老弟戴笠拉住,戴笠滿懷歉疚的說:
“擴大哥,對不起了,上邊要你反省反省。”
當時,曾擴情的確命懸一線,好在胡宗南等幾十名黃埔同學出面力保,蔣介石這才放下了殺機。
從此以后,蔣介石對曾擴情不再信任。
解放前夕,曾擴情任國民黨四川省黨部主任委員,當時國民黨當局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是一敗涂地,曾擴情的四川省黨部基本上是形同虛設,就連工資也開不出。
西南戰役期間,胡宗南見事不擠,急忙出逃,臨走時還十分惦念大哥曾擴情,想要拉著他一起到臺灣,那時的曾擴情已經對國民黨當局失望透頂,于是躲在廣漢不出。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胡宗南找到曾擴情的兒子曾達人,給了他十二兩黃金、100塊銀元,要他去找他的父親,自己就等在距離廣漢不遠的鳳凰山機場,等他一同登機去臺灣。
曾達人不負眾望,在廣漢縣國民黨黨部書記向心堂住處找到了父親,并轉告胡宗南對他說的那番話,結果曾擴情連考慮也不考慮就說:
“我哪里都不去,就留在大陸,共產黨打來了我就去自首,爭取立功自贖,回想起我在黃埔時,路本來是對的,但當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做了錯誤的選擇,上了賊船,負罪一生,現在我再也不要重蹈覆轍?!?br/>
根據部分資料稱,曾擴情之所以不愿意去臺灣,主要是擔心蔣介石歸罪于他,滯留大陸,也是希望能夠蒙混過關。廣漢解放前夕,為了躲避抓捕,曾擴情在廣漢一處深山古寺出家當了和尚。
當時,解放軍根據線索找到寺院時,曾擴情還很天真的說:
“我已拜某大和尚做了皈依弟子,早遁入空門,逃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你們還抓我作甚?”
去抓捕的人只是感覺好笑:
“不光是抓你這種出家才幾天的假和尚,就是削發多年的原軍統行動處長宋灰鶴這樣的真和尚也都給抓了起來。一個解放軍戰士問他,你哄騙誰?你用這種連小孩子都不會相信的簡單辦法來對付共產黨,你是在演滑稽戲,還是思想真的很幼稚?”
曾擴情被捕的時候,是國民黨官員中黨務方面職務最高的官員,所以被集中到功德林監獄。
1959年12月,曾擴情獲首批特赦,按照個人意愿,他前往沈陽住在兒子家里。
盡管一生歷經坎坷,但曾擴情卻始終平安順遂,享常人難享之福。
1988年,曾擴情逝世,終年9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